陈文
摘要:由德国人设立的青岛观象台,其管理权几经变更,最终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青岛观象台积极开展天文、气象、海洋等方面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国际合作,是近代中国天文学、气象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关键词:青岛观象台 管理权 学术研究 公共服务
青岛观象台坐落于青岛市区的观象山,凭借位于山巅的优势,又有着濒临胶州湾畔的得天独厚优势,在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及海洋科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
一、管理权的变更
1898年,德国霸占胶州湾,开始了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德国人对青岛的统治政策是将其作为远东的“模范殖民地”,因此积极发展文化、教育、科学等事业,青岛观象台即德国近代文明在青岛的遗产。
青岛观象台的前身是德国海军于1898年在青岛馆陶路1号成立的简易气象台,主要从事气象观察、预报工作。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正式设立“气象天测所”,并增加了天文观测及报时的工作。1905年,气象天测所迁往水道山,水道山也因此得名观象山,由此开始了青岛观象台在观象山的百余年历史。1909年,德国政府派遣天文学家布鲁诺·梅伊尔曼出任气象天测所负责人,增添了赤道仪、子午仪、地震仪、地磁仪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气象观测、航海天气预报、潮汐观测、地震测量、地磁测量、记时以及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提供授时及天气预报方面的公共服务。1911年,气象天测所正式更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有了更稳定的财政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随后占领了青岛地区,并迫使北洋政府同意日本接收德国在青岛乃至山东的各项权益,青岛观象台也同样落入日本人掌控中。日本当局将青岛观象台更名为“青岛测候所”,逐渐恢复了该机构的业务,每日的气象观测由原先的三次更改为了六次,观测精度更高、細致度更深,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设立多处测候战,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气象信息网,但日本控制下的青岛测候所仅剩专门服务于军事活动的气象、地磁、地震三项业务,对观象台的长期发展造成了的阻碍。
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接收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被列强所拒绝,导致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国内也发生了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被迫同意将青岛归还中国。1924年2月15日,经过长期的艰苦交涉,青岛观象台终于回到了中国的手中,更名为胶澳商埠观象台,由原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蒋丙然任台长。1930年,气象台正式改称“青岛观象台”。
抗战期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将青岛观象台改称青岛测候所。1945年,历经八年辗转,青岛观象台的管理权重新回到中国政府手中,并复名为青岛观象台,各项业务逐步恢复、发展。
在40余年间,青岛观象台的管理权先后经历了德国、日本、中国、日本、中国的变化,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曲折与艰难。
二、学术活动与公共服务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但青岛观象台仍发挥了很大作用。青岛观象台主要从事气象、天文、地磁、地震、海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是我国近代天文学、气象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学科的发祥地。
完成接收工作后,蒋丙然联合竺可桢等人,于1924年10月在青岛观象台成立中国气象学会以推动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该学会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自然科学学会,在推动气象科学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25年,青岛观象台利用德国人留下的16厘米口径望远镜,开始对太阳黑子进行观测和研究,为中国人研究太阳黑子提供了宝贵资料。
1925年7月,国际天文学会决定组织万国经度委员会,负责利用无线电测量各国经度事宜。1926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应万国经度委员会主席费利耶先生的邀请,青岛天文台台长蒋丙然及该台工作人员高均、宋国模、徐汇平等人参加了这一工作。为顺利完成该项工作,青岛观象台专门对德占时期的仪器进行维修,并添购了新式仪器,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受到万国经度委员会的赞赏。青岛观象台是当时唯一受邀请参加测量经度工作的中国科研机构,此次合作也是标志着中国天文学界国际合作的起点。1933年,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二次万国经度委员会的测量工作,同样圆满完成了这项国际合作项目。
青岛观象台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也是当时中国海洋观测与研究等学术中心。1928年,青岛观象台开始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对胶州湾及附近海域的海水表面温度、海水深度、潮汐、海洋生物标本等数据进行搜集、分析。青岛观象台还创办了学术刊物《海洋半年刊》,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起步,也为后来中国海洋研究所的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1年,青岛观象台建成了一座直径7.8米、高14米的圆顶天文观测室,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先进的。1932年,青岛观象台引进了一架口径32厘米、焦距3.5米的天体照相仪,标志着中国天文事业正式步入现代之行列。随后该台3次对日全食进行了观测。
在科学研究的同时,青岛观象台还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是授时及天气预报工作。授时工作在德国统治时期就已开始,不过是采用正午时分放炮的方式来通知民众。1924年,回到中国人民手中的青岛观象台改采电放炮的方式报时,这是中国人提供的最早的授时服务系统。1926年以后,该台又采用无线电授时,精度大大提高,并在青岛主要街道及机关设置时钟,方便人们对时。中国收回青岛气象台后,恢复了地面气象观测,发布天气预报,并向青岛附近海域的船舶提供天气图,有效降低了海难的发生频率。1930年代初,观象山被辟作公园,青岛观象台被誉为“穹台窥象”,位列青岛市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三、结语
青岛观象台是我国第一个从外国人手中接管的近代观象台,其管理权历经德国、日本、中国的多次转变,命途多舛。同时为中国的天文学、气象科学、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49年以后,青岛观象台划归中国科学院,即如今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继续在天文科学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知名的天文知识科普基地。
参考文献:
[1]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95-296.
[2]杜昇云,崔振华,苗永宽,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79-282.
[3]吴燕.近代科学地域扩张背景下的国际经度联测——以中国境内的测量为中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04):426-428.
[4]曲金良.蓝色青岛/文化青岛书系[M].青岛出版社,2012:187-189.
[5]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0·第11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2·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61-1362.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