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在新时代,采用信息化为基础手段,助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完善,光纤网络覆盖、移动网络部署、智能终端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污染防治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保障。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方式,不断提升防治污染的效率和水平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
一、坚决打赢水体污染防治攻坚战
强化问题导向,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如,浙江省桐庐县对全县20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及146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都安装了GPS定位,可以利用手机地图直接进行导航。点击工程编号或具体方位,即可显示相关信息,有效避免因人员变动造成的信息遗失。其中位于环境敏感区域或者规模较大的14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3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6个集镇污水处理站设备全部安装了流量计及视频装置,可以直接对污水处理工程的设备状况、水流量、管理人员巡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运行分析。安徽省合肥高新区采用“互联网+”技术助力河长制,开发了“河长助手”APP,搭建了河长制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在平常巡查的过程中,河面漂浮物、河湖(含排口)水质水情、水域岸线问题等信息均可以用APP进行上报,填写河长日志,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仅2018年1月,各级河长累计巡河89次,巡河里程88.5公里,巡河时长2156分钟;发现问题46件,处理完成43件。
二、着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点污染天气应对,利用信息化的方式便于打破各主管部门间的条块分割,有效的形成防控污染的合力。如,天津市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此平台24小时监控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污染和新建项目等全部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对象,天津市16个区县和22个委办局相关大气污染防治信息通过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平台上的信息发布系统每天将需要发布的数据信息推送到市环保局政务网站、短信平台、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平台,实现空气质量信息实时通报。网格化监管平台系统将信息采集、事件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反馈、结案归档、考核等原来在线下操作的工作,全部搬到线上进行,并能够全流程跟踪、督办、评价。重点工程任务调度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对重点工程任务中污染隐患的全过程監控。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改变了原先各部门、各区县信息难以共享的局面,实现了一个平台管大气,提升了防治工作的效能。
三、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如,北京市重点建设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计划于2018年底前完成部署,包括土壤详查数据采集、土壤数据资源目录、土壤污染防治外网门户等13个子系统,并建设土壤环境信息化数据库和相应软硬件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为北京市土壤污染详查和土壤环境质量日常监测提供有效支撑,实现各部门信息的整合共享,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综合能力。河南省平顶山市实施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管理,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已开展的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普查、耕地质量监测、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详查为基础,形成土壤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对接河南省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数据在各部门间共享的权限和方式,发挥了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流转、粮食收购、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人民群众是防治污染的受益者,同时也可以是监督和举报污染源的主力军。推进全民共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举报反馈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将防治污染与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当市民发现污染企业的乱排废水、工业污染、燃煤扬尘等环境问题时,可通过手机拍照、录制视频等形式将问题进行实时举报,反馈到智慧城市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收到举报,可以根据上报图像、视频快速确定该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和详细信息,系统自动搜索出周围执法力量,调度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即刻前往解决,并在事后给予举报人以城市信用积分或污染举报基金等奖励。用这样智慧的方式既减轻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巡查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同时,对重点污染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让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如,浙江省龙泉市针对14家不锈钢企业的酸气废水排放口制作了相应的标识牌。标识牌上不仅标注了排放口名称、编号、类型、主要污染物等基础信息,还在右下方印有一个系统二维码,任何人只要拿手机扫一下,就可以立即查看排污许可证相关信息,包括排放口位置、主要污染物类别、排放标准等,不仅提升了环境监察执法的效率,还可以使企业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倒逼企业不断提高对绿色生产的重视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用智慧的方式抓好污染防治的各个环节,增强科技支撑和能力保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