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18-01-22 09:47章寿荣吕永刚
群众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经济

章寿荣 吕永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并进行系统阐述,为中国在“两个十五年”推进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体现了理论创新性、实践引领性、目标导向性的高度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国开启经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科学引领。

一、深刻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方位

开辟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崭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出社会生产方式现代化理论,并探讨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与方式,提出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思。列宁认为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并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设想,并提出“搞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对“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全面设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不仅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现实指导,也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内涵。

形成引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长期以来,理论界虽然不乏现代化理论成果,一些地区也开始了区域现代化的宝贵探索,但受到客观发展阶段的限制,这些理论与实践探索还不够深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需求日益迫切,研究条件也更趋成熟。党的十九大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顶层设计,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势,对我国如何推进经济现代化进行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从经济发展的质与量、结构与功能、创造力与竞争力、协调度与开放度等方面统筹推进,力争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更广程度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经济现代化,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

提出新发展理念在现代化阶段的实现路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其指导价值将贯穿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全过程。能否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内涵来看,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为经济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现实路径。通过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的路径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在“三大变革”中塑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穿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发展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内涵有待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就予以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这“三个变革”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成效。

质量变革: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供给体系将从传统以低价格为标志的粗放供给阶段,转向以高质量为标志的品质供给阶段。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现有供给体系已经不適应消费迭代升级的新需求格局,主要是产品品质、服务跟不上消费者品质化、个性化需求。过去价格是企业打开市场的法宝,如今质量越来越成为产品打开市场的“通行证”。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德国制造相当长时期内质量平平,60多年前,德国政府把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我国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质量深圳”建设,用质量对冲成本不断上升等挑战,推动深圳向“创新之都”转变。中国推进质量变革,一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切实改变质量和强国之间“两张皮”现象,构建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体系,提升政府质量治理能力;二要聚焦若干优势领域打造世界领先的质量引领产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三是提升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四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效率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益时代。我国经济体系效率不高集中体现为供给体系效率不高,长期依靠要素短缺下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新增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供给下降,土地成本高企,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环境硬约束增强,依靠传统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日益狭窄,供给体系效率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传统动力边际效益递减但在短期内仍难以退出,如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仍有很大惯性;二是新生动力边际效益递增、发展势头强劲,例如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增长迅猛,一些新型产品与服务表现出极强的市场成长性,相对于传统产业的效率更高,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在新形势下,我国推进效率变革的根本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供给侧改革,消除造成资源错配的体制根源,更大力度解除供给约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二是深入推进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是继续完善企业竞争与退出机制,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为目标,出台强有力举措持续减轻企业运行成本,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化解风险能力,夯实供给效率的微观基础。

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型时代。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动力变革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只有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轨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根本性动力支撑。近年来,受到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增长动力出现衰减,亟待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世界上一些经济体之所以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源就在于无法把经济发展动力从追随型、模仿型发展轨道转向创新驱动轨道。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进现代化门槛必须依靠创新动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如何推进动力变革做了深刻阐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锻造体系化的集群动力,如通过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基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型集群动力;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其中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又可以衍生出新的增长点,从而形成“热带雨林式”的持续涌现的新增长源泉;三是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创新引领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引领经济现代化的重点路径

党的十九大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完善体制、全面开放等角度,对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了系统部署。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任务千头万绪,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重点推进。

把握新工业革命发展契机,聚力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产业”实施进展,重点发展若干在全球产业版图中拥有话语权、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干产业和细分行业,在若干区域集聚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力争建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产业基础。

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窗口期,聚力培育一批世界领先、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新型业态。紧紧抓住经济调整和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孕育兴起的窗口期,营造有利于高端化新业态持续涌现的良好环境,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新旧质态转化。例如,强化中国在分享经济中的全球领先优势,重点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推进企业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塑造制造业新竞争优势;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推动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聚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顶尖的知名品牌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显性标志。当今国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知名品牌对国内品牌纷纷采取“吞噬”和“挤压”策略。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着力培育一批世界级高端品牌。一是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培育名牌的内生动力,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名牌效应上来。二是完善符合市场运行机制和品牌成长规律的推进机制,促进产品及服务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三是强化自主品牌保护,加快名牌战略法制化管理进程,坚决打击假冒名牌产品、商标、地理标志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倡导创新文化,聚力培育规模宏大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主体。应重点打造三支现代化人才队伍:一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先进典型,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强化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培育,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二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三是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厚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礎。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与现代化相匹配的经济体制环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完善过程当中,未来仍需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制度保障。一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激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深化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保障市场秩序,提升市场活力。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塑造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高度开放的经济格局。一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三是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四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经济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