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虎生+刘冬梅+任小英
摘要 宝鸡市优质小麦经过多年发展,“加工企业+种子企业+农业部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日趋完善。介绍了宝鸡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产业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效,通过组建优质小麦产业联盟,延伸产业链,发挥全产业链成员职能,形成了稳固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优质小麦得到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
关键词 优质小麦产业;现状;问题;发展模式;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045-02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内对优质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2015年以来,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年需求量600万~800万t,年生产量仅350万~450万t,供需缺口全部从国外进口。2015—2016年,我国进口优质小麦350.5万t。同时国内小麦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呈現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一方面市场上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一般的中筋小麦生产过剩,另一方面生产上硬质强筋的面包用小麦和软质弱筋的饼干用小麦严重不足[1-2]。强筋粉的加工依赖于进口小麦或与进口小麦搭配,弱筋粉的生产需要添加剂改变面团的流变学特性。2016年陕西省强筋小麦面积仅占10%左右,主要原因是群众对优质小麦认识不足,按传统模式进行种植和混收混放,降低了品种纯度,影响了品质,致使“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优质小麦生产量难以提高。
1 产业发展现状
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辖属的扶风、岐山、凤翔、陈仓等县(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境内光、热、水、土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优质强筋小麦生产需要,在该区域内通过选用对路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生产,采用标准化调优保优高效栽培技术,即可生产品质达标的优质小麦[3]。同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优质小麦大面积发展。宝鸡市从2006年起,播种前组织农户和企业签订产销订单,农技部门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收获后企业以高出市场10%的价格收购优质小麦,形成了“企业+农技(农业部门)+基地(农户)”的订单发展生产组织模式,激发了群众发展优质小麦的积极性。2016年全市优质订单小麦达到4.53万hm2,平均产量7 650 kg/hm2,其中企业订收购1.4万t。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质强筋小麦商品量少。宝鸡市境内中省加工龙头企业陕西老牛面粉有限公司、陕西祥和面粉有限公司、今麦郎(宝鸡)面粉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t,但宝鸡市每年仅能提供极少一部分原粮,企业每年需外调逾40万t,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使当地农民丧失了增收机遇。二是优质小麦质量不稳定。主要是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小,难以做到单独收获、单独晾晒,优质小麦原粮质量不稳定。三是履约率不高。由于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规模小,订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致使订单的履约率较低。
3 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依托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今后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在此形势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宝鸡市2017年初组建成立了优质小麦产业开发联盟。联盟成员包括龙头加工企业、农技部门、种子供应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联盟形成了完善的章程,产生了理事会,明确了各方的职责;成立了综合服务组、技术服务组和纠纷调处组,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名教授联盟服务特聘专家,从组织结构建设和技术服务上确保了优质小麦产业联盟的正常运行。
通过强化联盟成员的联合,发挥体制体系的综合优势,拉长粮食产业链,突出龙头带动,以市场为引导,组织订单生产,使新型主体及农户收到生产环节的效益,同时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实惠。不仅使企业增效,而且实现全产业链各方共赢。宝鸡市优质小麦“加工企业+农业部门+种子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且得到不断完善,运行效果良好。
模式中各成员以联盟为纽带,按照契约协作关系运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供种企业、种粮大户、农技单位和龙头企业等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业上、中、下游,产学研销、信息等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宝鸡市优质小麦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中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如下。
3.1 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要诚信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开展优质小麦订单生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主动引导新型主体根据企业需要安排优质小麦种植计划,及时与农技部门、新型主体签订三方、双方协议。在小麦收获后,企业及时采样进行品质化验,符合标准的优质小麦按照订单约定价格,以高于市场10%左右的价格进行收购,实现优质优价,确保种粮效益,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同时,可靠的优质原料为企业加工产品质量打好了基础。
3.2 农技系统
农业技术部门搭建成员单位联系平台,通过微信公众群发布供求信息,提供综合服务。同时,市(县)农技单位密切配合,结合生产实际,组装集成推广优质小麦新品种及关键配套技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在重点区域,建立示范样板,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使群众学有榜样,引导和带动大田大面积生产[4-5]。在收购环节,依托纠纷调处服务组,监督和协调购销环节,协助解决各种生产流通纠纷和技术难题,不断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
3.3 供种企业
供种企业严把优质小麦种子质量,按照收购企业对优质小麦籽粒的标准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引进、试验、推广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质小麦品种。按照市场需求,提前做好种子检验和供种计划,确保良种供应。做好优质小麦品种的宣传,向群众如实讲明品种优缺点和种植注意事项,不能只宣传品种优点,掩盖和忽略品种缺点,避免造成生产纠纷。
3.4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endprint
目前,全市6.67 hm2以上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植大户221户面积5 186.67 hm2。新型主体是发展优质小麦的中坚力量。生产上,新型主体必须在地块选择、良种应用、田间管理措施落实以及单收单晒单储等环节,坚持标准化技术规程,严格按照企业质量标准要求,确保优质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可追溯。同时,在市、县农技部门指导下,组织区域内其他种植户签订订单、落实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生产、搞好信息沟通、协调与企业的关系。
4 取得的成效
4.1 经济效益显著
从2002年开始,宝鸡市就积极尝试和运作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模式。从最初的“加工企业+农户”到“龙头企业+农技部门+农户”模式发展到现在成熟的“加工企业+种子企业+农业部门+新型经营主体”模式。优质小麦品种从最初的一个品种郑麦9023,面积仅1 000 hm2,发展到2017年全市主产区年种植优质小麦近4.67万hm2,累计种植优质小麦33.33万hm2,企业按照订单合同收购近14万t,为农民增收2 800万元,为企业降低原粮外调成本320万元以上。宝鸡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显著的效益。
4.2 形成了标准化的技术规程
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应宝鸡市不同区域种植的西农20、郑麦366、陕农33等新优强筋小麦品种。依据品种特性,区域最佳播期为10月3—8日,播量统一为150~165 kg/hm2,推广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推广应用小麦专用配方肥,将氮肥的20%用量推迟到小麦起身期—拔节期进行追施。适时偏早开展冬灌,春灌推迟至拔节期,并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0 kg/hm2,灌水量为750 m3/hm2左右。推广包衣种子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在小麦三至四叶期对麦田进行冬前化除;灌浆期进行一喷三防,同时叶面追肥。在小麦生长后期,及时人工去杂,指导群众适时收获,按品种单收单打,及时晾晒,避免霉变,提高纯度。
4.3 促进了适度规模化发展
依托全市種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优质小麦生产,采取土地托管、流转等经营方式,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统防统治,统一收获、晾晒、收储,优质优价销售,纯收入较大田普通小麦增收20%以上。在新型主体的带动下,区域内种植户积极扩大优质小麦种植,促进了全市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提高了优质小麦产量质量,实现了增产增收。
4.4 促进了龙头企业、种业企业及新型主体的壮大发展
优质小麦发展模式的实施,宝鸡境内陕西老牛面粉有限公司、陕西祥和面粉有限公司、今麦郎(宝鸡)面粉有限公司3家大型公司积极参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种业企业杨凌伟隆农业科技公司主营优质品种西农20、西安博农种业公司经销郑麦366强筋品种、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经销陕农33优质品种,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提升。陈仓区惠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凤翔县汇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岐山县稼乐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益店飞飞家庭农场和部分种植大户,在发展优质小麦中,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自身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
5 参考文献
[1] 张立全,张晓东.我国优质小麦生产现状及其开发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66-68.
[2] 任雅琴,武世信,吕金仓,等.宝鸡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开发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66-67.
[3] 武世信,张慧成.陕西宝鸡小麦产业化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126-128.
[4] 王新中,欧阳韶辉,于新智,等.陕西关中优质小麦产业化发展之思考[J].粮食加工,2004,29(6):14-19.
[5] 费养军,屈淼泉.关于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5(6):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