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代世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地位愈益凸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立足中华文化,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和建设重要课题。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和动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能大大增强文化向心力和感召力。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华文化寻求自身发展和壮大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机制,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获得制度保障。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职责。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国际 影响力
基金项目:1.项目名称: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L13DKS020;2.项目名称:辽宁省鞍山市社科联项目,编号:as2017 3016;3.辽宁科技大学2017校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杨舒眉,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058
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的对外探索和发展,尤其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局面的文化发展新理念和新思路,成效显著,在国际舞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華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随着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包括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日趋频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锋却从未停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排斥,改造与同化的步伐也从未放缓。因此,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文化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增强文化自信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源泉。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和动力。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即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不断地创新和创造着新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理想信念、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是中华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其绵延几千年而从未中断的关键因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精髓,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中国人民首当其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国人民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我国当前最先进的文化发展形态之一,是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要求,是增强和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因而,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方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的感知和领悟它,自觉地植入内心深处,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和规范,从而推动和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公信力和引领力。
二、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因政治、经济及文化自身等复杂的原因,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锋中长期处于“西强我弱”的格局,受到资本主义世界意识形态的排斥、诋毁和误解,这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间平等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寻求自身发展和壮大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逐步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文化发展新思路,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助力和保证“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文化走出去”战略对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和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他说,“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如何实现创新性走出去战略?
首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文化受众群体在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中华文化必须精心构建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用外国的受众群体易于和乐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传播中华文化,即做到“中国的文化,国际的表达”,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要充分利用在全球影响力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让世界知道中国、了解中国、熟悉中国、喜欢中国,从而文化主导权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
三、打造过硬的“中国风”文化品牌
“中国风”文化品牌,即我们的文化产业及其推出的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采、中国格调、中国品味,它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助推器。然而,比较尴尬的是,当我国经济领域不少国有企业成功跻身世界五百强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企业推出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却乏善可陈,而韩流,日流、美系等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备受瞩目,为大家所熟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我们有条件、有实力、有信心能创造出名扬世界的文化品牌。
首先,文化产品应具有民族的特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即世界是多元的,不同民族的个体文化构成了它的基本要素,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因而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就是尊重民族自身,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在世界文化领域的生存权。古代中国丝绸、瓷 器、茶叶风靡各洲,闻名于世,它们向世界展示了古代中国经济强盛,文化繁荣、人民勤劳、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创造出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彰显中华民族特色,提升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endprint
其次,与时俱进,与世界先进科技同步,着力开发和设计彰显国际眼光的特色文化产品。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更迭迅速,文化发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文化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品能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民族人民文化内涵和素养,其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国际文化市场是否有竞争力。因而创造高质量的、有内涵的文化产品才能有效开展国际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树立品牌形象。
另外,建立和培育一批大型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乃至在国际文化领域建立跨国公司,作为沟通中国和他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文化、中国品牌、中国意识、中国理念推介给全世界。
四、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机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艰巨、浩繁而伟大的工程。
首先,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扶持和保障。一方面,在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建立法律、税收、金融等一体化政策保障机制,鼓励国企、私企、外企等各类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拓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发展平台,增强文化产业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文化产业间的公平竞争。
其次,注重培养和造就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是我国培养和造就各類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的摇篮,在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能有效地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国内各层次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校际合作和交流,以及选派学员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留学、访学、交换等,一方面确保了国内及时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对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产业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没有政府植入大量资金,文化产业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目前的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这与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还很不相称。”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因而政府尚需加大投入力度,扩宽投资融资的渠道,尽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强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
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源泉。“文化走出去”战略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以平等的、坦诚的、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国际文化沟通与交流,尝试着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运用现代传媒的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社会风貌,凸显中国多元和谐的文化格局,树立开放包容、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神圣职责。
注释: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七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3日.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
参考文献:
[1]刘海贵.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在路上.复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