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蜚声中外的瓷器发轫(rèn)于郑州,而被喻为“花鸟虫鱼,一双巧手塑乾坤,山川大地,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很多不擅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讷(nè)。
B.网络上的言论可能是真情流露的诚挚关切,可能是不着(zháo)调的情感宣泄,也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政府要积极引导网民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yù)力。
C.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à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流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kē)臼。
D.远处青山层林叠翠,白云缭绕,近处湖水波光摇曳,喁(yú)喁软语,这样一幅写意山水画,让人情不自禁地沉缅在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中,频频翘(qiáo)首回望。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2—3小题。(5分)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
2.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潜移默化 B.大行其道 C.谋取 D.况且
3.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鉴于科学的双刃剑性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
B.相应地,余光中从雨季的台北咂摸出的“黑白片”的味道,与其说是心理的,毋宁说是视觉的,它关涉着一段久远的人事经历与浓郁的乡情牵念。
C.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开的,早晚随品种而不同,比如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则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色或绿白或淡黄。
D. 我突然看见我们家的房顶,觉得那么远,那么陌生。那截烟囱,横堆在上面的那些木头,模模糊糊的,像是梦里的一个场景。
5.在横线上补写出下列声明的两个要点,使之用意明确、内容完整。(不超过70字)(4分)
声明
近日,有不明身份人员盗用本报名义在各地承揽广告业务,造成恶劣影响,严重侵害了本报声誉。本报現郑重声明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请广大读者、订户及广告客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本报保留对盗用本报名义实施欺骗活动的机构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此声明
××日报社
2017年2月15日
6.请用散文的笔法演绎“夕阳穿树补花红”这个诗句的意境,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 100 个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9分)
老子哲学的一种新定义
老子认为,“自然”的状态和趋势就是我们本然存在的态势。这在文中明确地反映出来,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根据这些章句的意思,道、德本身,人和万物所遵循的都是“自然”。现在要看,自然的恰当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自然指的是何种态势?
《庄子·天下篇》里说老子思想“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句中的“常”字,历代注疏家很看重,但是意见纷呈。“常”字乃是老子哲学独立概念之一,应该沿着老子总的哲学思想同时参照《老子》通书细加辨析。
《老子》中“常”字屡次出现,有重要的独立概念意义的如“常德”、“习常”、“复命曰常”、“知和曰常”。这里的“常”字一定程度上含有“常理”、“律则”、“规律”诸种意思,但是从整体上看,释为“正常”则更加贴切,以便沟通古今语境变迁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看法,老子许多思想命题都可以转换为关于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态性的哲学表述,老子是在讨论万事万物在整体上的关联状态与转化的态势,并且他试图掌握的是这些态势中正常的态势。
在老子眼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体现为过程,过程有多种可能趋势和状态,不论“变”与“不变”、存在抑或超越,凡事态都是有“常”、有“正”,即有稳恒、平衡、正常态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和演变必有最佳状态,这个最佳状态是“道”的规定的实质。与这个最佳状态最接近的,就是具有动态自演化、自组织、自平衡的稳定态,也就是自然常态。自然常态具有自发的秩序生成和修复功能,但是,须知它不等于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混沌状态,这是后来的规律论的解释者所始料未及的。失去常态,事物就会转向异化、衰亡。所以,老子哲学不但是状态哲学,而且是有关最佳状态,即稳定平衡态的哲学。老子以“道”作为统一“天道”和“人道”对立的范畴,提倡“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为了捍卫正常态势,因为只有这种态势是正面成功最大、创造性成就最高而负面作用最小的态势。
“自然”可以阐释为:事物自身如其自身,即如其自身存在和变化的逻辑,事物保持或恢复自如的态势等,这是指事物对其自身存在与变化的内在逻辑的自我肯定趋势。《庄子》中有个“浑沌”的说法,正是老子自然即最佳态势的最好的隐喻性说法。采用我们时代的知识和思维质料来进行阐释的话,从实质性上看,老子“自然”的本意是指常态,而不自然就是不正常、反常、异常等。endprint
所谓老子哲学,就是关于事态或态势的哲学,或者称之为掌握变化趋势的哲学。老子的旨趣在于研究万事万物,包括社会历史的可能态势,他的归趋落实在认识最佳态势、绵延稳衡的态势的哲学上。这种最佳态势既是事物变化的最优进化趋势,也是存在的最优条件。“最佳”指的就是“正常态”,简言之为“常态”,常态的本质就是自然态,这是老子“道”的根本意旨所在。老子的“自然”不等于大自然、规律、事物、实体、元素、自然现象等等,而是指这种正常、稳恒、优化、动态平衡的态势,这也是老子“道”论的重要实践价值所在。“道法自然”的实践导向,就是要求人类捍卫常态的原则。“自然”即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破的最佳竞争态势。在老子眼里,不论变与不变、存在抑或超越,凡是事态都有“常”、有“正”。也就是说,必有最佳状态,与这个最佳状态最接近的,也就是自然常态。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对于老子“常”字的解读受历代注疏家看重,因为“常”为老子哲学独立概念的重要构成,但注疏家的观点往往有所不同。
B. 老子的“常”若释为“正常”则更有利于突破古今语境变迁的障碍,相应可以了解到老子在掌握万事万物中所指出的正常态势。
C. 老子的哲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状态哲学,而是稳定平衡的哲学,以“道”为统一与“天道”“人道”对立的范畴中,捍卫正常的态势。
D. 老子“道”的根本意旨说的是,追求事物变化的最优进化的趋势,并进而能因此推导出存在的最优条件所在,亦即能够探究“正常态”。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老子对于“自然”状态和趋势的态度,其文中就有明确反映,我们可以从章句意思,推论出“道”、“德”、“人和万物”与“自然”的关系。
B. 《老子》中“常”字的独立概念意蕴十分的丰富,但大体上含有“常理、律则、规律”的意思,都是对于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態性的哲学性表述。
C. 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体现为过程,过程有多种可能趋势和状态,但事物的存在和演变一定有一个最佳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道”所规定的实质。
D. 老子对于“自然”与“不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解读,如果要去区分两者,那么关键在于是否指的是“常态”,若是常态即为自然,反之,则为不自然。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认为老子哲学新的一种定义是,对于自然的内涵解读,以及对于其存在态势的考究。
B. 自然常态与最佳状态虽最为接近,但相比而言,最佳状态更具有稳定性,且能避免走向混沌状态。
C. “浑沌”是了解老子所述“最佳态势”的重点所在,对于这一隐喻性说法的解读中,能更深的认识“最佳态势”。
D. 老子“道”论的重要实践价值是指对于“自然”中万事万物的“正常、稳恒、优化、动态平衡态势”的合理考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21分)
一个失血的村庄
林纾英
村庄是什么?是水流潺潺,是遍地长满的野草与野花,有山峦,有梯田与瓜果,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脸。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器宇轩昂的芦花大公鸡满院子追撵着一只母鸡,之后用它强劲的喙扭住母鸡的鸡冠,把那只棕红色老母鸡死死地踩在脚下。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烦蹀又无奈的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哈喇不断地从它的舌上滴下,落到院子里的土地上。转了一圈后,狗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一边继续哈达哈达喘着气,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铧犁,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牛背上有一捆青草,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当我一点点的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庄。
多年来,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我在这一头。家乡在另一头。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字,针对这个村庄。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可见这个村庄在历史上,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的百多户人家。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被人像名贵古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
许多年来,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还有沟里潺潺流淌着的小河。我是闻着它的花香,吃着甜果,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如今我的肉身走出了村庄,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我一直被诱惑着,我总惦记着,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用它的清波洗去我一路走来的风尘,滤去我历经红尘的千百沧桑。endprint
只是,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
小河干涸了。没有河水滋润的村庄开出了更多的花,是变异的花,无香无色。它结的果越来越少,却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刺。村庄在时间久远的干涩与无情磨砺下,青葱被一点点地锈蚀掉,一天天地露出了它的瘦骨嶙峋,像一个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贫病者。
自此后,我一直就在期盼,期盼河流能重回我被时代割裂与瓜分了的村庄,我等着它去唤醒村庄的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村庄的贫病。
我在等着它回来,而它始终没有回来。
我等来的只是村庄刺的繁盛。尖锐的刺,那么的醒目,那么扎眼。我被村庄的刺扎得生疼。
(有删改)
10.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5分)
11.如何理解“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中的“刺”的内涵?(5分)
1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3.本文为什么以“一个失血的村庄”为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20分)
取材
(宋)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進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有删节)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必先遴柬其贤能 柬:选择,选拔。
B.文吏课笺奏 课:征收赋税。
C.以今准古 准:衡量,比照。
D.施之朝廷,用之牧民 牧民:治理民众。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致力寡而用功得 烟光凝而暮山紫
B.必也习典礼 《齐谐》者,志怪者也
C.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D.治人之要务何急 古之学者必有师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高度推崇汉代左雄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人之所以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而不深入研究政事和义理,是因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C.本文引用文中子的话意在说明写文章读经典要深入义理贯彻圣人之道,同样,策试进士和经学要着重考查考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识见和举措。
D.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比照古今取材标准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了借鉴古法、改革今法的主张。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4分)
(2)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0题(8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19.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20.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endprint
(《论语·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21.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2分)
2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做简析。(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不见复关,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诗经·氓》)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电影表演学把演员分为两类,一类叫本色演员,就是按自己的个性去塑造角色的演员,比如演员天生幽默,他就把幽默融入到他扮演的所有角色中;另一类叫角色演员,就是按剧本需要去塑造角色,忘掉生活中的自我,不把生活中的个性带入到表演中。
当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该像本色演员一样活出自我呢,还是该像角色演员一样活出个超我呢?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襲、套作。
1.C
2.D 解析: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选项中D项“况且”表后文是对前文所陈述理由的进一层说明,两个分句的陈述对象一致。“何况”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所以此处当用“何况”
3.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题中要求选出“使用错误的一项” ,选项中B项“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是句子成分,不是独立完整的引用,标点应在引号外。
4.D 解析:A项结构混乱,主语中途易辙,“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可改为“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B项语序不当,“与其说是心理的,毋宁说是视觉的”应为“与其说是视觉的,毋宁说是心理的”;C项主宾搭配不当,可删除“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开的”中的“开的”。
5.本报从未授权社外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广告业务;对盗用本报名义实施欺骗活动造成的一切后果,本报不承担任何责任。
6.冬天的落日显得愈发沉静了,像一位农闲的老者,散发着安详的容光。屋子前方的一排银杏树褪尽了黄叶,露出疏朗的枝枝杈杈来,精神矍铄,似乎在谛听大地深处的春之声。夕阳渐渐沉下去,而余晖却越来越红,待其挂上枝桠间时,仿佛在银杏树上开出了一朵圆润灿烂的大红花。
7.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按照原文“老子哲学不但是状态哲学,而且是有关最佳状态,即稳定平衡态的哲学。意思就是状态哲学”的理解,可知C项“老子的哲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状态哲学”的理解是错误的,就是状态哲学。回答本题主要是在文中找到相应区域进行句意比较,注意作者选用的词语和选项使用词语的区别。
8. 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按照原文表述“一定程度上含有”理解,B项“大体上含有”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另外,原文中“基于这样的看法”中的代词“这”,代指的是将“常”理解为“正常”,而不是选项中的“常理、律则、规律”。
9.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认为《庄子》“浑沌”的说法,是“老子自然即最佳态势的最好的隐喻性说法”。C项曲解了作者的观点,理解为“浑沌”是了解老子所述“最佳态势 ”的重点所在。
10.解析:①喻指自己离开家乡后,有一种灵魂漂浮无根的感觉:②以风筝离不了丝绳的控制,喻指自己也需要故乡的精神皈依;③以丝绳时刻维系着风筝,喻指自己时刻心系故乡。
11.解析:①“刺”暗指村庄被开发后的各种新建现代化设施;②指代小河干涸后故乡失去植被而变得“瘦骨嶙峋”的面貌: ③突出村庄变化给“我”带来的强烈的“扎眼与疼痛”之感。
12.解析:内容上用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用“尘封已久的门”“厚重的灰尘”比喻时光的久远,用“泛黄的老照片”比喻记忆中久远的故乡图景。“冷厉”“温柔与明丽”等用了比拟手法突出村庄的变迁。对眼前“褪去了昔日的温柔与明丽”的故乡充满着遗憾痛心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回忆中的村庄过渡到眼前的村庄。
13.解析:①人失血过多,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文题用拟人手法,写出 “昔日温柔明丽”的故乡由于过度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以致小河干涸,青葱锈蚀的严重后果; 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朴素的人文风貌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 ③反映出作者对“唤醒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贫病交加”的故乡,重新找回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
14.B 解析:B项中的“课”应释作“考查,考核”。
15.D 解析:A项表转折,却/表并列,不译;B项表句中停顿,不译/表判断语气,不译;C项表被动,被/介词,在;D项结构助词,的。
16.D 解析:D项“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说法错误,本文的中心应是阐述取材标准这个问题。endprint
17.(3分)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18.(7分)(1)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去求取(的做法)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查笺奏、家法的做法。【评分说明:“苟取”“差别类能”“宜少”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2)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做无用之事吗?【评分说明:“升黜”“灼”“岂……哉”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参考译文: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把工具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对于治理国家,必须先遴选士子当中的贤能者,考查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如果一定要得到人才使他们胜任其职,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像汉代左雄所议论的那样,对诸生考查学术传承、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才好。
所说的文吏,不仅指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平和详稳;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议论,使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所说的诸生,不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熟悉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然后再让他们去处置具体事务,那就会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议论,便可以命他们用经术来断定是非。
拿今天的事物和古代比照,今天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今天的明经,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仅仅以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都是些有小聪明的人擅长的事;策试明经,仅仅以背诵记忆对答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不去责求经典大义,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才能之士成为世上多余的人,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很多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学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诫说:“稍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些才是时尚之文,和政事有多少关系呢?”死读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诂章句上要多下些功夫,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當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以此来追逐时尚并猎取功名。为什么呢?因为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按照这样的要求。
文中子说:“文章啊文章啊,难道只是写出来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贯穿着圣人之道才是。学习啊学习啊,难道只懂得背诵记忆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申明道义才是。” 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去求取的做法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公文、谈论学术源流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最要紧,治理民众的事务什么最紧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关键,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都有哪些等,命他们拣着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有哪些是应该传承的,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进行答辩,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做无用之事吗?因此学子们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儒业专一而有的放矢了;专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久之便能深入其内心了。这样的心得既可以用在朝廷之中,也可以用在管理民众当中,用到哪里问题不是迎刃而解呢?
19.对待百姓,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
20.示例一①我更赞成孔子的观点。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把教育问题首先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示例二②我更赞成老子的观点。“无知”是“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无欲”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②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心不存在私欲,净化人民的心思,使之无贪念,为了三餐温饱就算了,同时,薄弱他们的志向,令他们无野心,但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令他们无知无贪念,也使他们中智慧高强的人而不敢胆大妄为.这样去引导他们,那么天下就永远平安了.
21.礼(或礼治)
2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法)来执政,会使百姓丧失道徳感(“无耻”)。
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之,还要用“法度”禁之治之。
23.(1)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历职郎署 不矜名节 (3)且矫诏纷出 不敢复有株治 (4)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5)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24.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
立论参考材料: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层,最低层是本我,相当于前面提到的无意识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弗洛伊德的本我只追求快乐和满足,而不了解社会现实中的原则。
(2)小孩只有本我,随着生长成熟,从本我慢慢生出自我。自我既了解社会现实原则,也了解本我的渴求。它的任务是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存在,它的力来自本我。弗洛伊德将本我与自我比喻为一个人骑马,马是本我,骑马人则是自我。
(3)超我是由自我分出的。它代表社会规范的内化。自我受本我力量的驱使,千方百计伺机满足本我的渴求;但受社会道德规范习俗的制约,慢慢内化为良心、道德观、价值观,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的观念,这即是超我。超我代表着“每一种道德的限制,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4)三者关系是,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5)本我:遵守快乐原则;自我:遵守现实原则;超我:遵守道德原则。
2.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3)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4)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