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抄书”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原来,这位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孤本,如果在翻阅时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他又不忍心巨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这几百页、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真对不起!我没法将原本借给你,因为它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献给国家。我怕万一损坏了,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也一定能够理解我的做法吧。今天我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还是可以一用的……”
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一本十幾万字的书,要将它完整地抄录下来,得有多大的耐心、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其实,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明实情,当场婉言拒绝,学生也一定能够理解他的苦衷,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爱因斯坦的自荐信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一天,他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文章,文章中说奥斯特瓦尔德曾发现并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科学人才,堪称“科学伯乐”。
于是,爱因斯坦就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自荐信,希望能在他身边谋得一份工作。但信寄出去以后,过了好久都没有回音。爱因斯坦怀疑信件会不会在途中被弄丢了,于是,又给奥斯特瓦尔德寄了第二封自荐信,但与前一封信一样,也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是地址有误吗?但就算是地址有误,邮局也应该把信件退回来呀!这究竟是怎么了?”爱因斯坦心想可能是他工作太忙了吧,一时没空拆信。于是,他又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第三封信,这一次,他用的是一张明信片,他心想,这样奥斯特瓦尔德总该可以顺利看见这封信的内容了吧?不料,这封明信片寄出去一个月后,爱因斯坦依旧没有收到奥斯特瓦尔德的回信。
“他一定是太忙了!我必须为他节约时间!”爱因斯坦心想。几天后,他又拿笔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第四封信。这次,他不仅再次采用了明信片,还在明信片的背面,写上了自己的地址。
转眼半年时间过去了,爱因斯坦仍未收到奥斯特瓦尔德的回信。就在爱因斯坦已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邮差给他送来了一封来自瑞士伯尔屈专利局的信,这是—封邀请函,邀请他到一个负责审查各种新发明的部门任职。爱因斯坦从未与瑞士伯尔尼专利局联系过,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爱因斯坦给奥斯特瓦尔德寄出第一封信的前几天,奥斯特瓦尔德就已经搬离了他原先的实验室,爱因斯坦寄去的所有信件,都被塞进了实验室外那只已经成了摆设的邮箱。一个原在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过的年轻人,在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搬家后,就去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一天,这个年轻人又回到了昔日工作过的实验室,无意中发现了爱因斯坦的那些信件。更加让人无法置信的是,这位年轻人还是爱因斯坦大学的同学——格罗斯曼!
格罗斯曼对自己这位老同学的才华十分了解。凭着这些信件,他向自己所在的专利局推荐了爱因斯坦,恰好当时专利局新设立了一个负责审查各种新发明的部门,于是专利局迅速向爱因斯坦发来了邀请函。就这样,爱因斯坦终于凭着那四封自荐信,成功摆脱了待业的阴影。后来,爱因斯坦只要一提及此事,就会对格罗斯曼表示感谢,同时还再会顺便说上一句:“努力从来不会白费,只要坚持,哪怕无法在这个枝头开花,也能够在另一处叶下,结出果实!”
闻一多道歉
1944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学校南区10号楼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主持,邀请了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教授演讲。由于来参加的人太多了,连窗外都挤满了学生。罗常培见状,只好请演讲的人站得高一些,以便使站在窗外的学生也能听见。
有些教授在演讲时,因为声音小,惹得外面的人不断在高声大叫“大声些”。那些奉命来捣乱的特务也趁机起哄,致使会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此时,又下起了雨,特务在混乱中弄断了电线,使会场陷入一片黑暗之中。罗常培说:“我看今晚的会就到此结束算了。”不料,他的话却激怒了脾气暴躁的闻一多:“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即使在黑暗中,也要把会开到底!”其他几个教授建议,是否将座谈会转到图书馆的大阅览室去开,但罗常培伯特务跟到图书馆搞破坏,就没有同意,这让闻一多更加地暴跳如雷,对罗吼道:“如此重要的会议,你怎能当作儿戏?你究竟怕什么?是怕那些特务手里的枪吗?如果你怕你可以走,我却不怕,我要留下来继续开会!”
闻一多的慷慨陈词,让罗常培十分恼火,于是硬性宣布了“散会”。之后,便气冲冲拂袖而去了。
时有齐亮和马识途两位教授将闻一多叫到一旁,告诉了他国民党特务以及联大里的三青团捣乱的真相,对他说:“罗先生也是出于无奈才那样决定的,你怎能当着众人的面,对他大发雷霆呢?”
这时,闻一多也知道自己错怪罗先生了。第二天一大早,闻一多就主动跑到罗家,一进门,就向罗一躬到地,说:“我是来给先生赔礼的。”这一招让罗猝不及防,也赶紧鞠躬以示回敬,随后两人就谦让着走进了客厅,后来谁也没有再提昨天的事。
敢做敢当,知错就改,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体现了大师的精神底色,也体现了大师的人格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