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树下的神奇双胞胎泉

2018-01-22 18:12伊阳
环球人文地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红豆杉民居双胞胎

伊阳

洪关的民居建筑大多融入了苗族图腾崇拜的元素,联心村白果坝村民组就是典范,村前还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树围14.7米,排名“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孟家寨有一口“双胞泉”,一棵树龄长达千年的红豆杉屹立其上,根须深扎入泉水中,不仅人饮用后会诞下双胞胎,牛喝过后也产下双胞胎牛崽。

“蓝苗”服饰式样繁多,当地至今流传着一系列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如织布、蜡染、刺绣、挑花,苗族女性自幼便向母亲学习这些技艺,代代传承。

从遵义城区出发,越野车一路向西北方前行,进入洪关地界之后,景色开始变得越来越美,一路的重峦翠绿,叠嶂相连,嫩绿的田野和树木被青山环抱,流水和鸟鸣围绕着古朴的民居,小风吹过,空气里隐隐飘动着花香。

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慢了。因为太多淳朴的美会不经意闯入你的眼帘,让你突然就安静下来。洪关是优雅的,更是充满浓郁人文风情的:各种古朴的民居建筑,匠心地融入了苗族图腾元素,而古老的银杏树前总是香火不断,千年红豆杉上彩带飘飞,最神秘的是“双胞泉”,泉水常年不断,村子里不仅有很多孪生兄弟、孪生姐妹,甚至连耕牛也一胎双胞……

亚洲排名第一的古银杏以神奇的方式守护了上千年

洪关安静地依偎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大片的良田环绕,阡陌的小路纵横,农舍掩映其间,流水从密林中轻淌而出,与两旁的草木、民居相映成景,犹如世外桃源,身处其中,人的心境会渐渐变得平缓、安宁。

洪关规模不大,但却玲珑、整洁,背山而建的民居高矮不一、错落有致,有烙上时光印记的老建筑,也有新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楼群。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村民巧妙地将苗族文化融入到建筑中,而屋檐顶部的牛角造型就是最典型的元素。

在苗族传说里,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而苗族的先祖蚩尤,头上就长有两只角,所以苗族人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因此将它广泛运用在生活和建筑中,这也是苗族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乡境内,最常见的民居建筑是穿斗式木结构瓦房。洪关乡联心村白果坝村民组的民居,就是典型的穿斗式瓦房。这个村落依山傍水,风格统一,都是清一色的白墙红瓦,阳光映照在暗红色的长柱上,有一种温暖而静谧的美。房前屋后,全都栽种着竹木花草,整洁雅致,充满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白果坝村民组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一棵树龄长达千年的古银杏树。这棵古银杏高28.33米,冠幅达780余平方米,庞大的树冠多年前就已经覆盖到了邻近的居民房屋,而树围更是巨大,达到14.7米,需要12个人手拉手才能合围——就树围而言,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古银杏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古树从根部生出4根主树干,分别延伸至不同的方向。实际上,古树最初共有5根主干,上世纪70年代,银杏树无故起火,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其中一根主树干就是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的。但让人称奇的是,树干烧焦断裂时,竟然丝毫没有损坏周边的民居,村人相信:这是古树冥冥之中对村落的守护。

那场大火熄灭后,古树枝叶尽被烧毁,人们无不惋惜感叹。谁知到了第二年春天,嫩绿的新叶竟然如雨后春笋般从烧焦的树干上萌发出来,生长得蓬蓬勃勃。从此,村人將这棵古银杏视为神树,树前的神龛香火不断,寄予着村民的美好祈愿。

在古树的西北方,耸立着一座巍峨的石塔,这座塔名叫“日月塔”,位于洪关乡小坝场的万灵山顶,由当地卫生院老院长、苗族同胞李玉华修建,所以也叫“玉华塔”。

2002年,为了纪念乡境内苗族艰难的发展史、弘扬苗族传统文化,李玉华老人倾尽毕生积蓄,亲自设计、投工投劳修建宝塔。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日月塔修建完成,塔高15米,共7层,屋檐飞翘,掩映在婆娑松柏之中,灵动美观,登上塔顶极目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洪关双胞泉传奇人和耕牛居然都是一胎双胞

除了千年古银杏树,洪关乡孟家寨还有一棵神树:千年红豆杉。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历史。这棵红豆杉高15米,胸径7.8米,树冠直径14米,常年苍翠葱绿。果实成熟的季节,晶莹剔透的红果挂满枝头,寓意着吉祥喜庆,所以人们将它称为“吉祥树”。

这棵红豆杉的根须缠绕交错,顺着石缝深深扎入地底,最神奇的是,就在树根的底部,一泓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从不枯竭。由于泉水甘甜可口,寨子里的人代代饮用这股清泉,一把葫芦瓢常年放在泉边。

听老一辈人讲述,这泓泉水原名“麻沙沟大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寨子里接连出现双胞胎,村民纷纷猜测是经常饮用泉水所致,所以将其改名为“双胞泉”。双胞泉占地约两平方米,水深约40厘米,水底铺满光滑的鹅卵石,无比清幽。双胞泉的水质清冽,村民口干舌燥时总到泉边饮水,农耕归来之际,也不忘取水浸泡新摘的瓜果菜蔬。

如今,孟家寨人口仅300多人,但双胞胎却有十几对,年龄最大的已40多岁,年龄小的尚在襁褓之中,比例为全国自然妊娠双胞胎率的7.3倍,寨中甚至出现过连产两胎双胞胎的罕见情形。若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寨子里至少出现过30对双胞胎,而历史上这里究竟出现过多少对双胞胎,已无具体数据可考。endprint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寨子里不仅人饮用了双胞泉水会诞下双胞胎,就连黄牛、水牛饮用泉水后也会产下双胞胎牛崽,而牛生产双胞胎的概率仅为五万分之一,绝难一见。

人们不禁疑惑,双胞泉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有村民推测,这种神奇的力量源于泉水之上的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珍稀抗癌植物,从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防癌治癌作用,同时对治疗卵巢和乳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也有一定效果。

红豆杉的根须常年扎入水中,泉水因此蕴含了某种或多种微量元素,村民长期饮用这种富含微量元素的泉水,可能对卵细胞分裂产生了影响,所以当地才出现了盛产双胞胎的现象。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孟家寨的双胞胎现象是同宗遗传所致,生活在寨子里的村民主要有6大姓:孟、张、王、胡、冯、罗,其中孟姓人口占全村的80%左右,数百年前,孟姓祖先从江西搬迁到洪关乡定居、繁衍,有的已延续了近20代。据医学研究显示:自然生产双胞胎的确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孟家寨的双胞胎现象究竟是何种因素所致,目前还是一个待解的谜题,但双胞泉的故事已广泛流传,许多青年男女慕名前来寨中饮水,希望能借此沾上喜气,给自己带来好运。

晴朗的日子,红豆杉枝条上悬挂的千百条红绸彩带在阳光中飞舞,这是苗乡无数有情人结成眷属的见证。相传,村寨周边的男女在步入爱情殿堂前,都会相约来到此处,在树枝上系一根相思红绸,继而共饮一口双胞泉,寓意终生不忘、矢志不渝。

蓝色苗族的时尚手艺找到山野孕育的奇珍美味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苗族祖先陆续进入洪关乡,独特的苗族传统文化也随之而来,其中包括一系列服饰工艺——织布、蜡染、刺绣、挑花等。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洪关境内的苗族人在服饰上崇尚蓝色,所以也被称为“蓝苗”。

苗族人善纺织,当时,洪关乡每户苗族人家房前屋后都种有青麻和火麻,夏收后便制成麻线,织成麻布或花边、花带。为了让织好的白色麻布耐穿,苗家女子还要进行蜡染,蜡染即蜡画染靛,是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其制作过程为:将蜡放入锅内,烧热熔化后,用蜡刀蘸取熔蜡在布上绘花,后以蓝靛(染料)浸染,因蜡具有防染作用,白布上就显现出白花蓝底图案。在浸染过程中,蜡自然龟裂,布面遂呈现特殊的纹路,颇具魅力。

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用其制成的服饰风格清新,让人赏心悦目。根据苗族习俗,所有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向母亲学习这一技艺,代代传承。

刺绣和挑花也是当地苗族妇女世传不衰的手工艺术。刺绣有手绣、结绣、抽纱绣、缠绣等技法,妇女衣裙、围腰上的绣花图案尤为讲究,飘带、手巾、枕頭帕、被面上的图案则主要为十字纹。挑花是在布匹的经纬线上挑出许多十字,构成不同图案,反面挑花,正面观赏。

长久以来,洪关苗民在生产生活中,还传承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洪关森林茂密,因此孕育出无数优质的山珍野菜,例如蓝布正、鸭脚板和剪刀菜。蓝布正是一种生长于田间小径的常见野蔬,单食味道微苦,却是治头昏的良药,在《本草纲目》中,蓝布正就被称为“头昏草”。洪关人食用蓝布正的历史已久,“蓝布正炖猪脚”是公认的最佳烹饪法,由当地的苗族人熊正伦初创:取天然山泉水,加入蓝布正、猪蹄和少许配料,开文火慢炖,蓝布正吸收了猪蹄的油脂,汤色黄亮不油腻,且带有独特的草药清香,是滋补身体的佳品。

当地还有一味“分蒸饭”不可不尝,分蒸饭是村人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发明出来的美味。当年,洪关乡大米稀少、珍贵,人们便将玉米磨成细粉,掺入大米做成沙状蒸食,又称“两兼饭”“两造饭”。如今,分蒸饭的意义早已超出食物本身,承载着人们对往昔的缅怀和记忆。

苗族人喜食糯米,因此发明了舂汤粑、甜酒粑、黄粑等特色美食,由米衍生出来的风味不仅如此,还有酒酿。酿酒是村人的爱好之一,小桌酒、曲药酒、竹竿酒……各种酿法层出不穷。竹竿酒是当地一大特色,酿造好的米酒经过长时间存放,酒糟化尽,清香可口。将通节的芦杆、竹竿插入酒坛中,人们坐定后一人一支,以口吸饮,故又为“糟竿酒”。

此外,勤劳的乡人还用质朴的食材制作出了多种不平凡的美味:小竹筒饭、清蒸腊肉、腊肉火锅、菜豆腐……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臻坚民族小学旁有一家凉粉店,配料为店主秘制,吃起来香辣过瘾。是的,对美食的热爱也就是对生活的热爱,长久以来,洪关人也正是满怀这种热爱,在简单中去发现精彩,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豆杉民居双胞胎
南方红豆杉营林价值和造林技术探讨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快乐的双胞胎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红豆杉如何入药
双胞胎交朋友
成对的杂技演员
阮明舒的红豆杉王国
双胞胎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