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洪
[摘要]道德敬畏不仅是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更是党员干部的心性秩序。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党员干部应践履道德敬畏之行,对权力敬畏是重点,对党纪党规敬畏是关键,对人民敬畏是根本。
[关键词]道德敬畏 道德情感 党员干部 心性秩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为导向,在推进党员干部思想建设中,以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强化心有戒惧、行有界限的敬畏意识,培育党员干部道德敬畏感,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内生动力,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道德敬畏思想,强化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在道德向度上增强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敬畏是人类内化的道德情感,孕育着社会价值性存在
道德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元素,是人们社会生活中调节行为的规范体系,是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的价值性精神。道德对于国家而言,是文明发展的表征;道德对于社会而言,是良性运行的内在支撑;道德对于个人而言,是立身处世的精神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p191;“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p173。道德是人的必需的生存方式,没有道德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一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需要道德上的支持和伦理上的维护。“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从古至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依然是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德为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p173。因此,立德而为,崇德行事,是人与社会的内在规则。
人作为社会中的道德个体,必须有所遵循,人要有所遵循,必然要有所敬畏。“道德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基础,没有道德我们不能生活,即使可以维生,也不会是人们想要的样子。”[3]p1道德不仅是在布道圣坛前的祈祷,还是我们每一天都会遇到的内容,因为我们或是遵守它或是违背它,他人也在或是遵守它或是违背它。生活秩序的维持,在于人人最大程度上遵守道德戒律。敬畏社会生活中传承发展的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及其精神体系,是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的智慧选择和必需的遵循。道德敬畏是人们选择或评判某种道德规范体系、某种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某种人生追求或人生态度等的最为直接的内在尺度,它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规导着个体生命的展开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实践,为人类整个道德价值体系的确立与贯彻提供了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是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与内心深处,是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选择的自我整合,体现了人类对道德价值理想和人格境界的旨趣。其本质上是以崇敬和畏惧之心,追求终极善为价值目标,建构自我合乎社会道德法则与伦理规范的人心秩序,是一种自我內化和约束的道德情感[4]。这种道德情感是人们行为举止自我约法。明朝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其人其事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任性妄为。“人应当有所敬畏,若是一无所惧,则只会自以为是,胡作非为,甚至无法无天。有所敬畏,才有所尊崇。”[5]心有敬畏,行有依归。有敬畏心,才能坚守正道、襟怀坦白,堂堂正正、清清爽爽。反之,心无敬畏,有若堤溃。只有内心存有自我约束和立法,有所忌惮,才不至于为所欲为,内心的坦然和平静不至于被邪恶冲破。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敬畏”常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敬”催生了人们对于德性的审美,“畏”使人们在悚怯惊惧中自卫性反省与自觉,并觉悟善性、体会荣耻。因此,作为道德的杠杆,塑造敬畏心态成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共识。孔子提出并推行以“仁”为核心的道义主张,指出人要敬畏天命,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执著于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孟子主张性善说,其之于敬畏,主要是对天和道德本心的敬畏。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主张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通过树立人对道德本心的敬畏之情,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程颢把尊重自然界“生生”规律与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之生理在心为仁性,天之生理又同时普在万物。万物皆有“生意”,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因此,人要有“诚敬”之心,敬畏之心,只有对天之生理具备真诚而又崇敬的心理,“仁性”才能在心中得以留存。作为儒家价值的道德传统,道德敬畏成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尊“天”为道,天为道之源,是人们的一种信念和信仰。“良知天理”“天地良心”,天的地位至高无上并不容置疑。出于对天的敬畏,人们将之转化为对于内心道德本身的敬畏。尽管科学和现代性的张扬,天道神明被解蔽,但“善恶有报”的信奉依然存在,人们敬畏于内心道德的意识和情感没有改变。因此,确立起道德自身的权威性,在人们内心树立道德敬畏感,正是基于一种既敬重又害怕的心态,对一切内心崇尚的事物心存敬重,并有些害怕地不敢逾越界限,进而产生一种人性的力量,一种本能性的道德源泉。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这是道德作为社会价值性存在的缘由。道德敬畏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人们必需的道德意识和情感,其建构的内控和自约的人心秩序是推进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敬畏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胸襟和作风,是政治上成熟的道德状态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6]p66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方略中,以思想道德为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党员干部敬畏和戒惧意识,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的新观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党员干部自我净化的道德向度,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积极引导和强化党员干部树立道德敬畏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水平,醇化社风,形成了系列新颖而又独到的新观点、新思想,是新时代条件下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炼就政治成熟、永葆自我本色的精神指导和行为遵循。endprint
培育与践行道德敬畏是党员干部工作职责、角色道德的本质“应然”,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举措和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思想的新要义。强调敬畏的道德情感和态度,在社会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生活中,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天命、大人、圣人分别代表了人心秩序、政治秩序、生活秩序的承担者。对此,学者任剑涛将“三畏”解释为:“敬畏人类行动必须尊重的自然秩序(天命),敬畏人类社会政治秩序的人格代表(大人),敬畏人类生活人心秩序的阐释者(圣人)。”[7]孔子提出“三畏”就是要恢复这三个领域的正常,以此重建敬畏传统[8]p38。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注重敬畏态度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行使权力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李克强表示要“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俞正声提出了要“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的“四个敬畏”要求;刘云山提出“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于此,培育道德敬畏之心,践履道德敬畏之行,凸显出当代中国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胸襟情怀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要求。
近年来,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要修养敬畏心态、培育道德敬畏的系列观点在各种场合进一步彰显。他在中央党校强调(2010年),领导干部要谨慎用权,“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在安徽(2011年4月)指出,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给予敬畏之心,在权力的实践中确实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始终把权力的边界和限度放在心上,扎紧、扎牢权力的笼子,不挥霍,不擅权。同时,在工作行为和纪律遵守上,习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常心,日常工作中要牢记心有戒惧、行有界限的基本规矩,谨言慎行,知敬畏,守底线,不逾矩。习总书记在两会(2013年8月)期间指出: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而且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只有心中有所敬畏,才能踏踏实实干事,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履职。在严明党纪严守党规上,习总书记强调(2014年1月),纪律和规矩是党的高压线,党员干部必须有所畏惧,绝不能含糊其辞,不能碰。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并告诫全体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习总书记在两会(2014年3月)中警示:有些人觉得纪律是“稻草人”“纸老虎”,不在乎,现在就是要严明纪律。各级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监督、奖惩措施要跟上。“要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各项规定,讲原则不讲关系,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p118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再次明确了正风肃纪,知敬畏、存戒惧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立足建构风清气正的、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用道德的向度,强调道德的渗透性和价值的超越性,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履敬畏,彰显了以德治党的思想新高度。
党员干部树立敬畏的道德心态,其内在意涵是,让党员干部明白“敬”是内心对神圣事物的敬重,而不是外在因素的强迫,而“畏”不是一般的畏惧,而是心服,是敬服。修养敬畏之心,根本上就是自我内心上构筑了一条心性秩序和门槛,并在行为上自我渗透、自我超越、自我遵循。强调道德敬畏的心态,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敬重态度,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在内心建构人性秩序和道德自律。党员干部只有对法治、规则有畏惧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崇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才能贯彻执行,现代化强国才能顺利进展,并走向民族伟大复兴。
三、明底线,知敬畏,党员干部须有敬畏之行
党员干部的道德意识与作风,归根结底要回到社会实践中。有了道德敬畏的认知,最终应有道德敬畏之行,否则都是“空谈”。敬畏之心与敬畏之行相互统一。党员干部要将敬畏之心付诸实施,还需要外在条件,需要透明的玻璃屋。在关键场合、关键斗争中学会敬畏,懂得去敬畏。这就要在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坚持伟大斗争,在斗争中坚持战略定力,保持自我本色;要在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在对待权力和对待人民的立场上始终明底线、知敬畏,践履敬畏之心。
党员干部践履敬畏之心,从根本上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实践道德自律,践履“有所不为”的精神。保持道德敬畏之心,养成敬畏之情,应从工作理想到人生追求,从世俗生活到精神信仰,内化敬畏之知,外化敬畏之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康德所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种不设条件的“康德式”的道德敬畏之心,虽然我们要理性对待,但之于道德敬畏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包尔生认为:“对上帝的畏惧是道德的基础。”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里克尔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虽然工作和生活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现实,但任何时候保持一颗虔敬之心,任何行为遵循一条敬畏之律,于人于己、于党于国,都是高尚而伟大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权威和创造性使经济生活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逐步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唯一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变得狭隘自私、精于算計,过分关注自我,并变得“肆无忌惮”,忘却内心的价值观。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缺失成为道德生活的显像,冲击着心理成长、道德情感发展。前人有云,“举头三尺有青天”,“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敬畏之心,必须信守道德之律。我们要敬畏生命,世界之贵莫如于生,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无论创造出怎么样的文明,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身份区别,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我们要敬畏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实,敬畏历史也是敬畏当下,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的伟大以及现实理性的超强力量,而忽视现实生命的伟大,忽视自然对人类的恩泽;不能因为现实的繁华和充盈,忽视悠久的历史和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精英代表,党员干部应该养成敬畏之心,在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历史和传统的实践中形成敬畏信仰,用敬畏信仰引领行动,以敬畏信仰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行。endprint
践履道德敬畏之行,领导干部是标杆。强化道德敬畏,领导干部的道德敬畏之心、敬畏之行是关键。“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9]p98领导干部的敬畏不同于老百姓的敬畏。老百姓的敬畏,更多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是对法律、制度、权力、规则的畏惧。领导干部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示范效应,他们除了要敬畏老百姓之敬畏外,还应有自我角色和工作职责的敬畏。首先,敬畏权力是重点。这就要对人民赋予的权力保持敬畏之心,时刻谨记有权就有责、用权必担责。明确权力清单、权责对等,确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决反对特权,反对以权谋私,防止有权任性。其次,要敬畏纪律和规矩,这是关键。党纪党规是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要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了。敬畏纪律和规矩,就要在履职行为之中,谨遵党章、党纪、国家法律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必须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再次,要敬畏人民,这是根本。这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p113。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无不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比敬畏之心,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感动了国人,激励着国人。他们是领导干部修养道德敬畏的榜样和模范[10]p3。道德敬畏,不仅仅是思想观念,更是具体行为与行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德]艾尔林格著,刘菲菲译.生活中道德怪圈:什么让我们活得更好,什么让我们过得更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汪荣有.论道德敬畏[J].齐鲁学刊,2016(1).
[5]吴凌鸥.儒家道德传统中的敬畏思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任剑涛.敬畏之心:儒家立論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J].哲学研究,2008(8).
[8]黄成.儒家敬畏意识的萌生与形成[D].山东大学,2011.
[9]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0]陈建辉.敬畏: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信仰底线[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彭月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