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法联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1-22 05:24郭翠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0期
关键词:神经炎面神经疗程

郭翠英,李 清,韦 玲

(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

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很常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各个季节。大多数西医认为茎乳孔内面神经出现了非特异性炎症是面神经炎的主要产生因素,就目前医学实际情况来说,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治疗:扩血管、过营养神经、激素类等类型的药物,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见效果。中医认为患者由于脉络空虚,风寒就会很容易侵入面部神经,患者出现面部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现象。面神经炎的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大部分患者伴有耳后乳突区的疼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部分患者还伴有听觉过敏。如失治或治疗不当,常常遗留口眼歪斜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个人的精神面貌,令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面神经炎的患者非常重要。笔者应用我科“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的66例住院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失访剔除,对照组自行退出2例,随访脱落1例。治疗组随访脱落3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1.27±6.78)岁,病程(6.33±3.58)天,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1.10±6.85)岁,病程(6.37±3.64)天,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依据

面瘫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制定的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拟定;面神经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制定的面神经炎诊断标准拟定。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①针刺取穴:取穴参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主穴取: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健侧合谷。随症配穴:风寒者加外关、列缺、风门;风热者加曲池、尺泽;气虚者加足三里;血瘀者加膈俞;血虚者加血海;舌前2/3味觉减退加廉泉;听觉改变加听宫。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各穴局部常规消毒,辨证后在曲池、尺泽、外关、列缺、合谷、风门、廉泉、听宫、太冲等穴位中选取3~4个穴位常规操作,留针30 min。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0.3~0.5寸,太阳、翳风、四白直刺0.3~0.5寸,颊车向地仓方向、地仓向颊车方向各刺入1.0~2.0寸,合谷直刺0.5~1.0寸,平补平泻。恢复期加足三里、三阴交。③每次治疗,先进行普通针刺治疗,待普通针刺结束后休息(30~60)min,然后进行中药外敷,用压舌板将调好的中药糊剂均匀涂抹于患侧面部,厚度约0.5 cm,敷药后予TDP照射30 min,擦去中药。日1次,周6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

中药外敷药物组成及注意事项:全蝎6 g、蜈蚣1条、白僵蚕12 g、白芷12 g、白茯苓15 g、防风12 g、地龙12 g、白附子9 g、川芎12 g、细辛3 g、白芍9 g、当归12 g。以上药物将统一采购,制剂由山西省针灸医院提供,以上诸药,研磨成粉,过筛100目,予凡士林调和成稀状,第一次用药前取少量用药涂擦在耳后或手腕内侧皮肤,停留2 h,查看有无过敏反应。如果无皮肤瘙痒、红疹等不适,可以使用。

1.3.2 对照组

只采用普通针刺进行治疗,取穴及针刺操作手法同治疗组。日1次,周6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3 疗效评定

本文临床疗效主要是以上世纪八十年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判。痊愈:所有的面部都必须正常。显效:认真检查可以发现,功能有轻微的减弱,还有一些联动运动的发生;当面部处于静止时,呈现对称、张力正常现象;上颚处于运动中等状态,眼裂用力能跟全部闭合。有效:功能减弱现象明显,在单双侧没有损害性的不对称现象发生,联动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不明显;面部静止时张力也正常,上颚处于微弱运动状态,眼裂用力能跟全部闭合。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没有运动发生,眼裂不能全部闭合,口角仅有轻微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见表1。

表1 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析

3 讨 论

中医对面神经炎很早就有认识,在《内经》、《金匮要略》、《三因方》、《诸病原候论》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大多将其归为“口㖞”、“口僻” 、“吊线风”等。多认为本病是由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减退,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入头面,致阳明脉络受阻,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络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病。治宜疏风祛邪、养血活络。

中药外敷法治疗面神经炎历史悠久,“用巴豆七枚去皮研烂,涂手心,治中风口祸”,“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患部)”治㖞僻。中药外敷疗法既避免了中药口服伤胃的弊端,又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较好疗效。中药外敷可明显促进局部皮下毛细血管血运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的障碍,加强面神经血液供应,阻断面神经炎的疾病发展过程[2]。我们所研制的中药外敷方,选用牵正散为主加减,白附子之辛热之性,可熄风化痰,善治头面之风。蚕、蝎味咸,可软坚化痰, 全蝎之毒可破结,且全蝎长于通络,三药共奏搜风通络之功。防风、白芷、细辛共能驱散风邪,白茯苓益气健脾,白芍、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活血通络,蜈蚣走窜能开通诸条经络。外感风寒之邪或寒邪郁久而化热,热灼津液;或久病气血耗伤,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加之头面为诸阳之汇,面瘫诸症与三阳经有关,阳明经多气多血,太阳经多气少血,少阳经少气多血,三阳经并病,则气血皆不足,导致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

综上所述,在进行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损坏神经的恢复,改善了患者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增加氧的耗量和代谢,使损伤轴突的溃变产物较快地消除,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1]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5,224-226.

[2] 洪钰芳.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世界临床药物〗.2011:32:5,287-288.

猜你喜欢
神经炎面神经疗程
视神经炎的悖论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飞针刺入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