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与县域金融服务之我见

2018-01-22 18:22王卫斌
中国农业会计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三农

王卫斌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经济、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之间的“剪刀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明显拉大了。金融机构与农村市场渐行渐远,县域金融服务裹足不前,农村金融被日益“边缘化”、“非农化”,农村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所谓的“三要素”大量外流……诸多问题和矛盾盘根错节,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富,天下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进县域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城乡统筹兼顾、工农协调发展之大局,影响着县域经济之兴衰、国民经济之荣枯,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之成败。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近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支农、促农、惠农政策和措施,鼓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致力于建设、发展农村金融大业。党的十七大更是强调: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总要求。

但是,由于农业受气候、土质、水源、物种等自然条件和政策、科技、装备、资金等社会环境制约,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农民受自身固有的积弊陋习等劣根性所局限,未能端正思想认识,普遍视补贴性贷款为一种政府救济、无偿扶贫资金,因而频频违约,故意拖欠还贷;部分低利率的优惠贷款因缺乏监管,甚至被少数居心不良的人违规用于非农产业投资;农行和农信社独享补贴性低利率优惠政策,把众多商业性金融机构排斥于农村金融市场大门之外,与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游戏规则背道而驰……

凡此种种,在高成本、大风险、低收益的现实面前,金融机构纷纷选择了撤离,农村信贷资金流失殆尽,造成广大农村地区因“贫血”而后劲不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无以为继。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当务之急应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经营农村金融业务,强化其服务“三农”功能,在农村金融体系内部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地稳步向前发展。

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获得的金融服务,仅限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贷款。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三农”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态势,曾经作为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信社,已经明显力有不逮,陷入了一社难支“三农”的尴尬境地。

各级金融部门对于开拓金融业务重视有余,而对培养金融人才认识不足,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因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学习,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民弱势群体谋福利的敬业精神,甚至嫌贫爱富,“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利用公共资源大搞“腐败贷”,任意改变资金流向,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加了农民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困难。

而另一方面,民间信贷活动却屡遭人为的抑制、打压,大量闲散资金派不上用场。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业、基金业、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建立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农村自然资源与资本相融合、农村金融与产业一体化。

应该正视民间金融对于农村金融的重要补充作用,引导、鼓励合法的民间金融从地下转向台面,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活跃农业经济,满足农民融资需求,支援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措施积极跟进,大胆尝试调整农贷制度和信贷投向结构,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和担保抵押条件,加快发展和完善商业性保险、专业性保险、政策性保险等不同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期货担保、信用担保、财政担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化解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为农村信贷资金保驾护航。

加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农金”人才队伍,为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和腾飞储备力量。

总而言之,处于弱势地位的“三农”产业和“三农”经济,需要各种金融和相关配套服务通力合作,共同培育,创造一个规范、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出阁相扶将”,促其茁壮成长。

三、改进县域金融服务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性经济,它上连国家和省城,下接乡镇和农村,其战略地位十分显要。目前,县域经济在GDP总量中已经占到一半以上的份额,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县域金融机构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功能模糊不清,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裁减人员,致使县域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功能衰竭,构成了一道制约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农业发展银行,因其信贷功能过于单一,在新形势下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明显弱化,业务渐趋萎缩,不幸被人戏称为“长不大的孩子”。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因贷款权限上收,信贷管理繁琐,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占据的市场份额,反而不如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则因身份不明、归属不清;体制不顺、功能不全,聚资手段落后,结算渠道不畅,背负着沉重的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等历史包袱,长期陷入经营困境而不能自拔。邮政储蓄更因只存不贷,存款上划,大量吸收宝贵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非农领域,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必须重新定位和转变职能,尝试改组成为政策性和商业性兼容的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的服务范围,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信息灵通、结算速度快、业务种类全的优势,下放贷款权限,放宽贷款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正确调整发展战略,增加新的业务品种,依法办事,灵活经营,力争实现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完美统一。

农村信用社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营业网点多,小额贷款方便、快捷的长处,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质量,全面建立农民信用、金融服务需求档案,广纳存款,增资扩股,千方百计增强经营实力。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加大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头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骨干的扶持力度。

邮政储蓄应摒弃“只存不贷最安全”的思想,由单纯的吸收存款,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领域发展,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坚决堵住农村资金外流渠道,引导、促成农村资金回流农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三农”产业、县域经济服务。

县域金融机构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信息化、数字化金融工程建设步伐,扩大电子网络覆盖面,早日实现全国联网、跨行、异地、实时通存通兑,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三位一体,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求同存异,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县域金融市场。各金融机构通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完全可以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三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