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1期中青班第三调研组
打好“绿色食品”这张牌、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关键路径在哪里、怎么来推动实施,是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深入调研和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应该把食品加工园区作为打造“绿色食品”牌的主阵地。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园区化,有利于转变传统农业“低产”属性,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与城乡统筹相融合。
云南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支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云南省就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加快发展,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目前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已达4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从2010年的875亿元上升到2016年2198亿元,年均增长20.2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由2010年的0.48:1提高到0.64:1,食品加工园区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发展食品加工园区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打造绿色食品牌是正当其时、大势所趋。
当前,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顶层设计不足,缺乏宏观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加工、研发、贮藏物流、配套产业和综合服务一体化程度低,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二是规模效益不高,缺乏产业集群。绿色食品行业整体上存在“小、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规模效益难以发挥,还没有形成产业聚集的强大优势。至2016年末,云南现代农业示范区仅占全国的2%,绿色食品产量仅占全国的0.94%,绿色食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1%。三是企业数量不足,缺乏龙头带动。全省绿色食品获证企业仅占全国的2.75%,占西部地区的12.4%,而邻近的四川绿色食品获证企业和获证产品数约为云南的2倍。全省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到20%。四是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精深加工。全省60%的农业企业主以产品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0.67:1,与全国2.2:1的平均值相比,差距较为明显。绿色产品结构种类单一,深加工产品占整个产品结构比例不足10%。绿色安全食品检测认证示范中心配套不足,“三品一标”认证认定数量仅占全国2%。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把发展食品加工园区放在首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抓手,以“一核两廊三带多点”园区布局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进“园区+基地+主体+品牌+平台”发展模式,规划布局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培育壮大一批食品加工园区,不断提升云南绿色食品行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为打造“绿色食品牌”提供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
建议实施“一核、两廊、三带、多点”规划布局:“一核”,即在昆明周边规划建设一个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园区,并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科研基地、配套服务基地、展销博览基地、总部基地“六大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两廊”,即依托“昆曲”沿线的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依托“昆玉红”沿线的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完善营销网络渠道,推动食品加工贸易发展。
“三带”,即以昆明、曲靖、大理、文山、迪庆为重点打造畜产品精深加工带,以昆明、大理、德宏、保山、文山、西双版纳为重点打造乳品奶品精深加工带,以昆明、曲靖、玉溪、大理、红河、丽江为重点打造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带。
“多点”,即依托南华、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大姚、漾濞、昌宁工业园区,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及昌宁、勐海、普洱工业园区,永胜工业园区,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宣威特色工业园区,石屏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分别打造“野生菌、有机核桃、茶、螺旋藻、香格里拉葡萄酒、藏香猪及青稞、云腿食品、豆制品加工”等7个特色食品制造产业集群。
针对全省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完善园区运作模式。一是积极构建产业链模式。推进“加工园区+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基地+绿色加工企业+绿色专业合作社”模式,完善产业链结构,为绿色食品发展搭建好原料基地。二是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模式。鼓励推广“加工园区+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互联网平台+现代物流+网上金融 +农户”等产销模式,推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三是大力构建企业集团化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以品牌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采取整体兼并、出资买断、投资控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在全省组建3—5个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建立食品加工园区重点项目库,紧盯投资大、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瞄准世界及全国500强企业、全国知名食品加工业企业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本,重点引进一批有影响力、有牵动力、有支撑力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优惠政策扶持、联合入股、技术改造转型并轨等方式,改造升级一批龙头企业,新建一批大型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和影响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食品加工园区产业发展活力。对食品加工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倾斜,尤其是在土地、税收、审批、环评等方面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开工。
一是建基地。以茶叶、花卉等8个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强力推进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可考虑实施“11010”工程,即每一个特色产业认证1个绿色原料基地,每一个原料基地有至少10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支撑,每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至少带动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二是育主体。围绕云茶、云花、云菜、云菌、云果、云药、云咖等特色农产品,梳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广阔、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绿色食品企业名单,研究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扶持计划,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三是创品牌。聚焦“三品一标”目标,着力抓好品牌创建,鼓励扶持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开发云南“原字号”“老字号”特色系列产品,延长产品价值链,提高市场影响力。四是拓网络。建议在京、沪和穗(或深)等区域中心城市增建一批云南绿色食品“窗口”市场,逐步形成具有辐射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云南绿色食品销售网络。建立全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专门网站,鼓励企业采取P 2 P、020、C 2 C、P 2 C、F 2 C等方式,开展绿色食品营销,实现电商化销售。
充分发挥省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全省食品加工园区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政策奖补、市场宣传、技术研发、行业监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制定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全省食品加工园区空间规划、各州市园区分类定位、规模质量、建设管理等方面予以指导和考核,防止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发展。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集中扶持食品加工园区建设、产品开发、检验监测、市场建设和品牌宣传。在省重点产业发展母基金基础上,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设立子基金,省财政预算内列出专项资金作为种子资金,联合相关金融机构组织筹集发行,用于食品加工园区以及物流贸易、产业配套等领域项目的启动和扶持,定期回收,滚动使用。
依托在黑龙潭至金殿沿线的云南“农业科技谷”建设,整合利用昆明北郊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资源,配套建立云南绿色食品产业科研基地,并成立绿色食品科技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检测认证示范中心。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和成果孵化中试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配套、育繁推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
优化现有物流渠道,新建一批冷链物流设施,新开通一批高效、便捷的绿色食品物流通道,形成与云南已具备规模和实力的绿色食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相适应的物流网络系统。建议大力支持昆明、瑞丽、保山等地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业,发挥其经济、交通、口岸等资源优势,打造冷链物流集散枢纽基地。
尽快编制《云南省绿色食品企业监管名录》,探索推行“黑名单”制度,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大县和粮食主产县,全面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对生产经营主体禁用农兽药和假劣农资的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发挥现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工产品检测中心等职能部门作用,全面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园区食品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