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娟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44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指让被请求国充分相信请求国在被引渡人引渡回国后不对其判处死刑或判处死刑不执行死刑,否则拒绝请求国的引渡请求。承诺免除死刑就是该原则的例外情形。近代社会随着国际废除死刑的呼声高涨,“死刑不引渡原则”也由此应运而生。
承诺免除死刑制度属于引渡中的概念。承诺免除死刑是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最好解决方法,保留死刑的请求引渡国向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提出引渡被引渡人时,面对“死刑不引渡原则”所产生的问题,为顺利引渡被引渡人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引渡法》详细的规定了在引渡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和条件。但是,被国际社会中普遍接受的“死刑不引渡”原则,在本法中却对其进行了回避,通读整篇法条没有一条明确规定了该原则。这将影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司法协助,同时也说明中国作为一个死刑保留国,对该原则所持的态度。
《引渡法》规定:“国家利益,主权完整,公共利益不受到承诺的侵犯时,外交部可以代表国家就被请求国的特殊要求予以接受,追诉的承诺由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来决定是否做出,量刑承诺则是由最高法院来做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接受死刑不引渡原则,他们将“引渡附加条件”理解为包含了死刑不引渡原则。
中国该怎样处理死刑不引渡问题在双边引渡条约中也经常出现。其处理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含糊的规定在正式的条款之中,只在会谈纪要中进行说明。罗马尼亚在与中国签订双边引渡条约时,明确表示在会谈纪要中,在正式的条文中对具体拒绝引渡的情形进行表述。
第二种是在谈判的过程中,遇到同样保留死刑的国家,可以利用其与中国的相同点,尽力避免在正式行文中对此原则进行直接表述。例如,中国和泰国签订的双边引渡条约。
第三种是在条款中使用含糊的语言进行表述,对该原则进行间接的规定。例如西班牙与中国在签订双边引渡条约时,中国就践行了此种做法。
中国虽然不在双边引渡条约中对“死刑不引渡”原则作出明确直接的规定.但在实践中的处理是灵活变通的。例如,2004年余振东案,中国向美国进行了官方承诺免除余振东死刑是此次成功移交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与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进行引渡时,在坚持我国刑事司法主权的前提下作出适当让步,以便能顺利引渡外逃的腐败犯罪分子回国接受我国的刑罚,这种做法不失为适宜之举。
中国的《引渡法》还没有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纵观世界各国对该原则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对该原则绝对承认,第二种是对该原则的相对承认。
我国对该原则采取相对承认的态度也是非常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司法主权。因为如果我国再向被请求国请求引渡被引渡人时,承诺了对其免除死刑,那么这样中国就可以顺利进行引渡,否则如果不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被请求引渡国绝不会同意引渡被请求引渡人引渡回国,这样中国就彻底丧失了刑事司法管辖权。我国应在引渡法中明确规定相对承认死刑不引渡制度,为该原则提供国内法依据,以此来完善我国的《引渡法》。
侵犯财产权利是经济性犯罪的主要特征,不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威胁,一个人所犯的罪行大小应当承担与之相应的刑责。所以,现在还对他们还判处死刑是不合时宜。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受到了人权保护观念的影响,纷纷在其国内法中废除死刑的规定。再者,废除经济类犯罪死刑,同罪不同罚的情形可以不再出现,也能消除经济类犯罪分子外逃的诱因,中国的司法和经济利益可以得到维护。
中国在与外国签订双边引渡条约时不愿意将死刑不引渡原则写入在条约之中,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如果与中国签订双边引渡条约的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那么写入该条款只会约束中国,对中国极为不利。第二,中国司法主权可能会受到死刑不引渡条款的限制。2005年11月14日,西班牙和中国缔结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首次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此条约有条款表示:“根据请求国的法律,请求国所要引渡的犯罪嫌疑人会被其请求国判处死刑,除非请求国能做出让被请求国相信的承诺免除死刑,才可以批准引渡被引渡人,不然“应当拒绝请求国的引渡请求”。这是中国首次在双边引渡条约中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这也体现了“死刑不引渡原则”正在被中国逐步予以接受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