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 勇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文章表达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在青少年,只有青少年不断的努力、奋斗、拼搏,才能成就强大的中国。作为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未成年人阶段是确立一个人是非观念,塑造性格,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人的成长道路有指引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意识,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有力保障。
未成年人处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叛逆期的煎熬,伴随着急躁、叛逆、逆反等情绪的发生;未成年人心理也比较脆弱,也会发生情绪障碍、沟通障碍、心理脆弱等问题,对于这些身心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疏导,以减少对人生发展的不利影响。未成年人阶段也是个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的关键阶段,这是支撑他们的健康成长、向上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通过不同渠道接收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的法律主体,其生理和心理机制还没有发育成熟,自我辨识意识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弱,需要给予足够保护。通过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助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未成年人从小就树立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养成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治教育工作,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规划明确要求:“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些政策的制定,对于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通过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我们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构建法治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也存在将法治教育当作法律知识教育,将法治教育仅限定于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家庭法治教育缺乏等情况,上述情况不利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不能真正使未成年人在法治教育中获得实效。我们在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中,应首先明确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核心内涵,再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创新法治教育的平台、载体和形式,才能真正的使未成年人受教育、长知识、强素质,真正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亚里士多德将“法治”定义为“已制订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订的良好的法律”。法治强调以法律规范为社会的运行基础,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逾越了法律规范将受到制裁。伯尔曼在《法律与信仰》中写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这强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牢牢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坚定法治精神,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违法;遇到事情要用法律去解决,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一些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不但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更需要通过法治教育来让他们树立法治精神。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是确立法治信仰的最佳时期,所以,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应将树立法治精神作为核心,让他们明白法律是不可逾越的,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未成年人法治精神的树立,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更是减少违法犯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有效途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处于国家法律体系的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需要加强对宪法的学习,让他们了解并铭记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与国徽等知识,通过法治教育,让未成年人树立依法治国、宪法至上的理念。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还应加强未成人的权利义务观教育。如果仅仅将法治教育当作是对法律的学习和守法教育就会造成未成年人对法律的片面理解,可能会将法律误认为义务和惩罚。在法治教育中树立未成年人的权利本位意识,让他们了解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要让未成年人明白用法的理想状态是公民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就能形成全社会用法的良好气氛,法治社会才能更好地建立。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形成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合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平台进行。因未成年人大部分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法治教育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法治教育中,受限于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不配套等因素,未成年人接受到的多是对法律条文的讲解及违法犯罪问题的警示教育,然而这些只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且不是最核心的部分。学校应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深深地根植于未成年人的脑海里,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以法律来约束自己,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益。
依法治国不仅要充分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度,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还需要道德去教化公民,打造良好的法治社会基础。在做好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通过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什么真、善、美,教导他们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要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这样就可能会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社会更加和谐。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要让未成年人明白“人不能逾越两条底线,一条是法律的底线,逾越了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条是道德的底线,逾越了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个道理。未成年人中存在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存在一定的暴力倾向、犯罪倾向或者已经做过违法犯罪事情,对于这类未成年人,需要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于“问题少年”,在一发现有不良苗头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将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未成年人在法治教育中受益。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家庭教育以其连续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更容易让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增强实效。社会上存在遇到问题找关系、遇到事情找熟人的不良风气,这些是对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践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需要通过父母去引导未成年人要依法办事,树立未成年人的法治精神。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来感染未成年人,让他们内心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父母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对发现子女的不良行为时,要及时督促改正,以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要将家庭教育中的法治教育与学校法治教育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共同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实效。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良好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进行,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司法机关与执法部门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法治教育,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对未成年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活动。例如:法院可以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案件审理旁听,让未成年人感受法律的威压和法庭的庄严;加强法治教育基地的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在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动。在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重点关爱,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活动,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付出较多的时间去关注、学习。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应利用这一特点,在活动类型、活动载体、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减少法治教育中的呆板说教等情况,让未成年人更容易接受,从而提升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例如: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运用新媒体进行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通过卡通人物、动漫、微电影等未成年人喜爱的作品进行法治教育。通过让未成年人参与到法治教育活动中,让他们感受法律的神圣,也能够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例如: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