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
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中之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秦军团为何如此强大?或许,从长平战役中,我们可以洞悉这支恐怖军团的秘密。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在上党问题上,“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祸。他不赞成接受上党。
平原君赵胜则提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出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夺得一城,坐收韩国上党郡的十七座城邑,大利益大良机,不可错失。
赵国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去接手上党。
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为赵国的最终毁灭埋下了祸根。
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居高临下,一直威胁着秦国的南阳,早就是秦国的大患。因此,夺取上党,对于秦帝国来说,势在必行。
趁赵军在上党守御未稳,秦军进行袭击,赵军不敌秦军,退守长平。
长平,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在这个地方,秦、赵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这里,有一个问题。据司马迁的记载:长平战役,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秦军是怎样完成后勤补给任务的?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又是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秦国必须要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
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他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于是,商鞅为秦国制定了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必须重农,强兵必须习战。由此可见,富与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商鞅利诱三晋之民来耕耘秦国土地,而使秦民应敌于外。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人可专心追求军功,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这种安排使双方获利,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秦国却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先进的管理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秦国当时的农业建设,是六国里做得最好的,数年之间,国富兵强。论富庶,只有齐国可与之比肩。
然而,秦国尽管有发达的农业,有限的国土面积仍无法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为此,秦国的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进行了激烈地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两千年前就是天然粮仓。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600万斛的大米。
然而,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司马错之后,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
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泻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造就的。
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在都江堰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在当时的西方,伟大的亚历山大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军队规模被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因此,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只有秦国负担得起百万大军连年作战。
而且,农业发达仅是致使秦国富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贸易。在今天四川留下的一些输送盐卤水的遗址。就是秦国当时从事井盐贸易遗留下的,这笔生意做得挺大,几乎垄断到四川云南地区。
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的秦帝国军团相比,赵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当时赵国的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基本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进行生产。
对于赵国来说,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上党,可惜赵国没这么做。这是赵国的错误战略。
(摘自《历史就这四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