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婧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众多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并以其便捷、全面、丰富的内容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而当代大学生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群体。面对海量信息,部分大学生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对心理健康发展也产生了负面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必须与时俱进,更新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路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热衷者,深受新媒体的各种影响, 在他们的生活中,新媒体已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个学习、生活、娱乐的综合性平台。然而网络的虚拟性注定了它的风险性,虚拟、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全方位冲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影响。如今,新媒体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根基尚不牢固,对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还缺乏理性判断,在海量信息面前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外界的任何不利因素都可能会干扰他们的判断,直接影响他们对“三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对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造成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是生理、心理得到充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或其他虚拟社交,满足于虚拟社会中的互动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互动,用电子符号代替言语交流,用模拟世界代替真实世界,不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久而久之将会出现言语失范、真实缺位等严重的现实交往能力退化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对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精神面貌造成影响。新媒体时代自由开放,大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网络,过强的依赖性严重削弱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此外,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学生们可以体验各种角色、尝试各种性格,导致和现实严重脱节,久而久之,其心理感知、心理判断、心理接受、心理认同受到严重影响。一旦其离开网络,将会出现各种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的发生。
各高校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改革教育方式,注重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进入“00后”时代,这些“00后”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中,对新媒体有着更多的了解,可以称之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更加偏好于网络社交,喜欢混圈子,心理上自信而又孤独,遇到问题往往求助于网络,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些新情况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在方式和手段上与时俱进,要及时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将新媒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完善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其思想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人的思想和心理是一致的,但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较高层次,是人类独有的,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分彼此、有机结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增强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保障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尽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互助体系,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社团由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开展促进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在大学生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心理社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及时发现彼此的细微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调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阵地。同时,各高校还要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互助组织,选派专业心理教师指导社团工作,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互助机制。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变化。各高校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