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回顾与思考

2018-01-22 11:53包娜娜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文化

■文/包娜娜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草原文化就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之魂。改革开放为草原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草原文化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发展的历程

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草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草原文化的精髓。对草原文化的学术研究是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持和引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从2004年开始由内蒙古社科院组织实施,一期工程主要编写出版了《草原文化研究丛书》《文化内蒙古》等重大研究成果;2008年开始实施二、三期工程,提出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基本精神、历史分期和建构特征。研究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重要论断。自2004年7月起,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完成出版著作、资料集共60余部、2600多万字。截至2017年底,“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已经连续举办14届,出版《论草原文化》论文集12辑。与此同时,内蒙古社科院与《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合作设立“草原文化研究”专栏,推动研究成果的展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开辟了中国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为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学科建设是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一五”期间,草原文化学被正式确立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并纳入国内有关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同时,《草原文化》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材纳入“十二五”实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草原文化学已经走进大学和高职高专课堂。2001年8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草原文化研究所,以草原文化理论和产业化研究为主攻方向。2005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学会”正式成立,作为研究和宣传草原文化的民间团体,组织全社会学术力量研究草原文化。2009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在内蒙古社科院挂牌成立。

草原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从2003年自治区提出民族文化大区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全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提升。2004年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速25%,高于同期全区GDP增速12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已建成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较好地发挥了集聚带动作用,也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激发了文化产品生产创作活力和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了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文化“走出去”战略成果累累,舞蹈剧《草原记忆》、大型民族歌舞《一代天骄》等民族精品演出和草原题材的图书、电影均受到全国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艺术演出方面,全区各级表演团体赴国外进行演出交流。草原文化事业发展格局良好,势头正劲。

以草原文化为主题和特色的文化交流影响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全区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草原文化的现代阐释,推出了各类艺术精品。从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作厂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阿丽玛》问世,全区影视创作者共创作影视剧近400部,先后夺得国内外奖项150余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是内蒙古文学繁荣发展的两个时期,引发了关于“草原文学”的讨论,草原文学创作一片繁荣。内蒙古杂技团自1979年-2016年,在国内演出170多次、国外演出40多次3000多场次。与此同时,文化理论研究、论坛、研讨活动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智力支撑,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品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内蒙古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自治区组织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谋划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加强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蒙古草原文化“走出去”,提升内蒙古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化政策和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内蒙古文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2005年,自治区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九个一批”的要求,即“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自2006年全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出版、发行、影视、广电网络、文艺团体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文化市场更加开放,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自治区出台“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内蒙古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已经到来。

新时代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使命、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是草原文化的发展方向所在。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源之一,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对内蒙古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如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等,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必然表现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

树立新理念,实现草原文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知旧守正,创新发展草原文化要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文化领域的创新不是模仿、不是改良,也不是简单的传承或复兴,而是一种超越、转型、新生和新文化的创造。文化的创新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精神的创造上。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要深刻认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品质和核心理念,以草原文化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记忆等文化元素来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推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守正创新,现实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草原文化既是由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现实中富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也是草原文化创新的发展实践。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发现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也要从实践层面发现新问题、引入新方法。如通过草原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的举办增进群众对草原文化的直观理解和感受;通过开展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草原文化的广泛传播;通过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和文物保护宣传推动草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利用;通过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品牌推动草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创新发展实践使草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彰显草原文化的时代价值。

探索新模式,实现草原文化发展的组织创新。多方参与,激发民间文化创新力量。统筹社会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活力,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使政府观念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为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进入文化领域开辟空间;其次是拓宽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范围,畅通政府购买的渠道,扩大社会组织文化服务范围;再次要放宽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登记条件,降低注册门槛,简化操作手续,扫除繁琐的程序障碍;最后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倾斜,开辟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培育其造血机制,夯实文化类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格局。

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事业与产业相互促进,以传统为基础,现实为动力,不断赋予草原文化理念、形式和内容以新的时代意义

品牌引领,打造和培育草原文化特色品牌。打造草原文化旅游业特色品牌,整合全区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四季的草原文化旅游地图,构建面向全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草原文化主题旅游体系格局,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草原文化会展节庆活动品牌,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节庆活动中,使节庆活动成为集草原文化展示、草原文化商品展销和旅游资源推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活动。通过草原文化和旅游、会展节庆结合的形式,形成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草原文化品牌体系。

创新创意,赋予草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机。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相结合,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和资源,依托地域元素、民族元素、地方元素开发一批有特色的、独到的草原文化产品。将草原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办公用品、家具用品、授权定制服务当中,在满足当代人文化需求的同时,让草原文化焕发新光彩。

运用新技术,实现草原文化发展的方法创新。创新表达方式。“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当今时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是被湮没无闻,还是在众多信息洪流中依然葆有生命力。文化无高低,但是文化产品的好坏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是否持久。文化的危机并不是文化内核的“衰落”,而是表达方式的落后和贫乏。因此,应大胆尝试,突破固有思维,以多种方式构建草原文化的表达体系,比如尝试以漫画形式漫说草原文化,图文结合“一张图读懂草原文化”,还可以将草原英雄故事设计成动漫,让草原英雄人物也成为漫威英雄一样的大“IP”。以简洁有趣的形式,以年轻人容易接受的话语,使草原文化从书本走向荧幕,从理论走向生活。

创新传播方式,让草原文化在主阵地中积极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而文化传播还停留在形式单调、技术落后的阶段。新时代创新草原文化发展,要善用新媒体和新平台,增强草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借助互联网技术等科技手段,将传统文献成果通过电子化、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复制和保存,便于流通、阅读和检索。传播阵地不应限于电视、报刊和杂志,应该拓展到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平台和载体。乘着新媒体的东风,综合运用多种平台和载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微电影、全景VR技术等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手段做到文化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

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在一起,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不仅关乎中华文化的多样全面发展,也关乎内蒙古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承发展。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事业与产业相互促进,以传统为基础,现实为动力,不断赋予草原文化理念、形式和内容以新的时代意义,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把内蒙古文化繁荣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猜你喜欢
内蒙古草原文化
《自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