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1期中青班学员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五种思维方式之一,也是想问题、做工作、促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是直面矛盾、客观预设、托底化解的边界约束能力。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思维的逻辑传承、战略思维的综合格局、辩证思维的分析研判、创新思维的勇于突破,更要学习底线思维的风险预设、防患未然。这样,才能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明确“底线”、找实“底线”、用好“底线”,是锤炼底线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锤炼底线思维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找到这条“线”。真正搞清楚底线,要注重“三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底线”和“高线”,明白区间。哲学关于量变和质变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破不破这条线。简要理解,没破,就是量变;破了,就是质变。但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这条“基线”后,是可以上下任意活动,还是只能在一个相对区间有限活动?就是一个“区间线”的问题。因此,既要找实“底线”,还要找准“高线”,不能“过”,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第二个结合:“实线”和“虚线”,明白刻度。“底线”,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数学概念。哲学上,是描述性语言,是概数,或者叫虚数,更多侧重于定性式;数学上,是确定性语言,是量化数,或者叫实数,更多侧重于定量式。虚实结合,是另一种思维模式,防止“顾此失彼”。
第三个结合:“定线”和“变线”,明白应势。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永恒的。“底线”也如是。一定时期是相对恒定的,比如“四种危险”“四大考验”。从长远看,这条“底线”也会随形势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论区间,还是刻度;不论概数,还是实数。把“定”与“变”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僵化死板”。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博大精深。关于“底线”的描述非常丰富,涉及方方面面。要搞清这些“线”,不仅要知道实实在在的线,还要从“三个维度”去找这些线:
第一个纬度:从世界形势变化去找,学会观大局。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方法,是基于对世界风云和形势变幻的科学判断,是一种开阔的世界眼光,是一种磅礴的大气思维,是一种高点的全局观念。既分析正向有利因素,也分析反向不利因素,还分析未来前进因素。要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历史脉络线条去找,学会看沿袭。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委培训班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从8个方面作了深入系统、全面深刻的阐释。要深刻理解其思想轨迹、理论构架和战略构想,就必须紧紧围绕历史、依托历史,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第三个维度:从当前世情国情去找,学会知现状。明白大势、知晓历史,但就事论事、不会结合,沉于过往、浮于虚空,也毫无意义。重结合、重现情,从而找到很好的切入、吸收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矛盾、问题的精准判断、精辟分析和深入描述,蕴含着深遂的思辨和精确的把控。领导干部要搞清哪些是“线”,要把握“三个层面”的“线”:
第一个层面:治党治国治军。经过建国以来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国家取得了变革性的历史成绩,正在朝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迈进。但是面临着“四大危险”“四大考验”,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网络风险、生态风险、边境风险叠加,“三大战役”挑战更加强烈和激烈。这是我们需要掌握了解的全局和大势。
第二个层面:省情市情县情。在世情国情之下,我们要深刻了解所处的区域性的情况,看比较优势、突特色特点、找短板不足。从云南来看,我们有“四大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同时存在“四块短板”:发展滞后、人才不足、激情不够和支撑差距。需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紧紧聚焦“一跨越三定位五着力”,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跨越发展。
第三个层面:社会集体个人。知道了国家的“线”、所在区域的“线”,还需要把自己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植入社会和集体,判断“自势”、明自己的“线”,才能准、实、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