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姗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大连116011)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流入胃内的胆盐及胰酶等)反流到食管,甚至口咽部,分为功能性和病理性。功能性常见于2月龄以下婴儿,以溢乳表现为主,多发生在餐后,睡眠时较少发生,生长发育不受影响,随年龄增长症状减轻,通常不需治疗;病理性反流频发,且持续时间长,多发生于卧位、睡眠及空腹时,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食管炎、吸入性肺炎、窒息等,称之为胃食管反流病。
①解剖结构异常,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下降,腹腔内食管段的长度过短,食管与贲门形成的夹角变钝,下端食管黏膜折叠异常。②食管清除作用减弱和胃排空功能下降。③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和运动功能障碍。
小儿常有反复呕吐、溢乳、反酸、嗳气、烧心、胸骨后痛、吞咽困难、呕血、黑便、声音嘶哑等临床表现;食管外症状,如哮喘、反复肺炎、窒息、生长发育不良等都应考虑有胃食管反流的可能。
食管钡餐造影、食管pH动态监测为目前儿童胃食管反流的常用检查手段,其他检查手段,如食管胆汁反流监测、食管动力功能检查、食管内镜检查及黏膜活检、胃食管核素扫描等。
①贲门失迟缓症:为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导致的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表现与胃食管反流类似,通过X线钡餐造影和内镜及食管测压等可确诊。②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小婴儿要注意除外肠扭转不良、肠梗阻、胃扭转等器质性疾病。③有反流性胃食管炎表现患儿要注意排除由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的组织损伤而出现类似症状。
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内科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要根据对患儿生活质量(尤其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治疗的经济性来选择何种方式和药物治疗。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
5.1 生活方式调整
5.1.1 体位 婴幼儿最佳体位是前倾俯卧位,这种体位能够减少反流,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反流的误吸,对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效果,但俯卧位能明显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几率,故睡眠时多采取左侧卧位。年长儿多采取立位或坐位,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及上肢抬高。减少婴幼儿哭闹和减少可能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和行为,增加睡眠时间。
5.1.2 饮食 将米粉加入牛奶中,提高食物黏稠度(以能通过橡胶奶嘴头吸出为宜);另外,少量多次喂养,尽量减小胃容量,进食的间隔不少于1 h;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睡前2~3 h应禁食,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酸性的食物及酸性饮料(如橘子汁、番茄汁等)、刺激性强的饮料(咖啡、含乙醇、辛辣),适当控制体重,肥胖者应进行减肥治疗。
5.1.3 其他 尽可能穿宽松衣服,减慢进食速度,避免被动吸烟,非必要情况下禁用增加反流的药物。
5.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和抗酸剂、黏膜保护剂和促胃肠动力药,各种药物的应用根据诊断结果而定。
5.2.1 抑酸和抗酸剂
5.2.1.1 抑酸剂 疗程4~8周,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H2RA)两类。PPI:奥美拉唑0.8~1 mg/(kg·d),早餐前0.5 h顿服;兰索拉唑0.5~1.0 mg/(kg·d),顿服。H2RA:西咪替丁5~10 mg/(kg·次),4次/d,餐前口服;法莫替丁l~1.2 mg/(kg·d),1次/12 h,或睡前1次服用,最大剂量40 mg/d;雷尼替丁5~10 mg/(kg·d),1次/12 h或睡前1次服用。
5.2.1.2 抗酸剂 疗程2~4周。铝碳酸镁:≤6岁0.25 g/次,>6岁0.5 g/次,3次/d,饭后1 h嚼服。碳酸钙混悬液:体质量11~22 kg,2~5岁,5 mL/次;体质量>22 kg,>5岁,10 mL/次;3次/d,饭后1 h口服。
5.2.2 促胃肠动力药 ①吗丁啉:每次0.2~0.3 mg/kg,3次/d,饭前15~30 min服用。<1岁婴儿需慎用,本药是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在儿童中可引起血清泌乳素升高。②有报道表明,小剂量红霉素能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刺激胃窦部收缩而促进胃排空,剂量3~6 mg/(kg·d),分3次,餐前30 min口服,但易产生耐药菌。③西沙比利:每次0.1~0.2 mg/kg口服,3次/d。
5.3 手术治疗 对于本病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非药物手段(体位、饮食等)治疗,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大多数患儿的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抗胃食管反流手术国内开展尚少,经验不多,国外报道术后90%患儿的反流症状能够得到减轻或消除。手术适应证:①内科治疗6~8周无效,有严重并发症;②严重食管炎伴狭窄、溃疡或有食管裂孔疝者;③严重呼吸道并发症;④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