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珍
她没有姣好的容颜,更没有迷人的身材,但她却因有一颗孝心,二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的婆婆和瘫痪的公公,使她成为二师三十团公认的最美丽的女人。
1994年,刚刚20岁的袁召芬从山东来到三十团参加了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同在一个小组工作的青海小伙高友仁,两人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互相关心,渐渐地萌生了感情,但厚道的高友仁却说不愿意拖累她。在袁召芬的再三追问下,高友仁才道出了实情。原来,高友仁的父母一生共生育了5个孩子,高友仁是家里的长子。由于妻子患有癫痫,儿女又小,家庭经济生活条件很差,高父便外出打工,在帮别人翻修房屋时,墙倒了,正站在墙头的高父从高空摔了下来,腰椎严重受损,从此便瘫痪在床。虽然高友仁十分喜爱勤劳善良的袁召芬,但是他害怕自己的家庭拖累了她,所以迟迟不敢道出原委。了解到高友仁的担忧之后,袁召芬经过慎重的思考,还是坚定地与高友仁领取了结婚证书,结婚当年,便让老公将公公婆婆和弟妹们接到新疆。那时候,两人只有一间半住房。为了让老人居住的舒适,袁召芬把里间大房子让给老人住,她和丈夫住小间,后来,随着两个女儿的降临,一家人的居住环境更加拥挤了。看到妻子如此善良贤惠,高友仁内心充满了愧疚,但袁召芬却不以为意,除了每天早出晚归地忙活承包地的活计,朴实善良的她包揽了全部家务,洗衣、做饭、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还有患有癫痫病的婆婆和瘫痪在床的公公。
婆婆患有癫痫很多年了,癫痫病时常发作不省人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婆婆癫痫病发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2000年的3月,忙碌了一天的袁召芬回家后却没有看到婆婆的身影,便急忙在房前屋后、左邻右舍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她想一定是婆婆外出犯了病,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袁召芬顾不上做晚饭,一边让老公四处打电话求助亲朋好友帮忙寻找,一边冲出门去。直到晚上十点多钟,精疲力竭的袁召芬才在三公里外的好心人家里找到走失的婆婆。从那天以后,袁召芬便让家里人轮流在家照看婆婆,寸步不离。
袁召芬不仅在生活起居上对公婆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担负起了为公公婆婆治病的沉重的经济负担。那时候,夫妻两人收入都不高,除去一家人必需的生活用度,袁召芬和丈夫想方设法节约每一笔钱,为公公婆婆买药治病。后来团场实行生产费自理承包以后,袁召芬夫妇独户承包了124亩棉花地,经过辛勤耕耘,棉花单产每年不断递增,收入也越来越好,日子逐渐开始好转了。2003年夫妻二人借助团场危旧住房改造机遇,出资2.7万元购买了两地合一的80平方米的住房并进行了装修,一家人终于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瘫痪在床的公公喜欢看书读报,袁召芬便给老人订阅了《兵团日报》和《绿原报》等,自己和老公上班的时候,便让公公在家里看报纸看电视。闲暇之余,便和老公一起用轮椅推着老人、带着婆婆一起到外面走走,到菜市场逛逛。2010年10月中旬,袁召芬的婆婆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地,当时正值团场秋收大忙季节,一家人赶快把婆婆送往库尔勒二师医院救治,但终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婆婆弥留之际,拉着袁召芬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袁召芬知道,那是婆婆不放心瘫痪的公公。从那以后,袁召芬对公公的照顾更加细心了。下班回到家忙完家务,她便经常坐到公公跟前,一边纳着鞋底或者打着毛衣,一边给公公讲一些团场和连队发生的新鲜事。
20年的不离不弃,使袁召芬放弃了很多。在女人最美好的年华里,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添置过一件漂亮的衣衫,买过一件护肤品,甚至没有去过一次市里。她的孝行不仅得到了家人的称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她家连续多年被师团评为“五好家庭”“和谐小康家庭”,袁召芬本人多次被师、团、连授予“好媳妇”称号,并获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成为团场远近有名的孝老、敬老的典范,她的事迹也被争相传诵,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