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老龄健康不仅包括老年人在身体各方面生理机能的健康,还包含在基本认知、记忆、情绪、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老龄健康的完整内涵,这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均与老年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比如大多数老年期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身心疾病。临床研究表明A型性格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患病率是B型性格的2~3倍。著名的修女毕生追踪研究发现,乐观老年人寿命比消极老年人长10年,且慢性病和痴呆发病率更低。
大量研究一致表明“无心理健康,则无健康”。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没有健康就无法发展,没有心理健康就无法真正实现健康”。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与促进不仅仅是保障人民健康、惠及民生的重大需求,而且也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需求。
如何科学定义心理健康,如何客观评估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和促进老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为此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指南专家组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以往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特此制定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专家共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与外部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五个维度: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
根据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维度,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要全面考察以下5个方面:
2.1 认知效能 老年人能保持基本的日常认知功能,如: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才能生活自理,完成日常任务,这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老年人还能在学习新事物中发挥智力潜能,不断提高认知效能。
2.2 情绪体验 老年人一生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情绪体验较深刻,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较长。老年人要有良好的情绪调适能力,才能使情绪稳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2.3 自我认识 老年人要凭籍自己丰富的阅历,不断认识自我,才会正确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有自知之明,具有完好的自我。
2.4 人际交往 老年人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主动与他人联系,尤其要和家人沟通,理解他人,关爱和帮助他人。要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支持,这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环节。
2.5 适应能力 老年人要在与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适自己,积极应对自身老化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面临的生活事件,保持良好心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耐受挫折,尽快复原,恢复正常生活。
鉴于国内尚缺乏适合国情、有针对性的老年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和参照标准,例如:常用的国外引进问卷的部分内容不适合国情;有的旨在鉴别临床症状,而不适合广大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评估;有的题目太多,问卷偏长,不宜用于老年人群;有的则常模太陈旧,不适于目前应用等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老年心理研究中心根据心理健康包括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理论构想,采用文献回顾、专家评定和个人访谈等方法,形成包含65道题目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分层取样,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五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0.95。各项目与对应分量表以及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76,0.73~0.92(P<0.01或P<0.001)。随机抽取39人,间隔3~4周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为0.71~0.93。总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一阶五因素模型假设(χ2/df=22.895,NFI=0.951,NNFI=0.950,IFI=0.953,CFI=0.953,RMSEA=0.065)。量表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健康自评和满意度,经济、婚姻和子女满意度,参与状况等相关(相关系数在0.30~0.74之间,P<0.01),并可区分心理健康和异常的老年群体(两组总分和各分量表分比较均为P<0.001)。此外,还制定老年心理健康全国常模。
可见,《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各项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为全面评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测量工具。目前该评估工具有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既可线上也可线下使用,既可以为老年个体提供心理健康指数报告,也可以为群体实测提供和全国常模的比较结果。
编写专家组成员:李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陈天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杜鹏(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李春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曾慧(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贾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杨泽(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参 考文献
1 韩布新,李娟.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的理论与方法[J].老龄科学研究,2013,1(4):8-17.
2 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56-660.
3 Dai B,Zhang B,Li J.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The Roles of Resources and Activity[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4(4):1225-1239.DOI:10.1007/s10902-012-9378-7.
4 Yu J,Li J,Cuijpers P,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2,27(3): 305-312.DOI:10.1002/gps.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