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但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幼儿教育中往往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为此,从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析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唤起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课程 游戏化教学 实践研究近年来,我国幼儿园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幼儿园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整体教育产业和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很多幼儿园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与现实背道而驰,为求效果让幼儿置身教师设计的活动,脱离幼儿实际;为求创新,自己开始研发课程但却缺乏课程的整体性;为求重知识技能培养,开始倾向于“小学化”。因此,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幼儿课程的游戏化,首先要关注幼儿一日生活,根据幼儿需要创造探索环境,真正将课程融于游戏。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内容安排过分注重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脱离了生活经验,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培养。幼儿园成为儿童和生活世界的藩篱,为幼儿设置了一堵有形的围墙。教学内容仅局限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拘泥于“教本”,忽视幼儿兴趣。教学内容涵盖不全、枯燥乏味,往往一日活动中不能体现五大领域,忽视幼儿社会性、游戏化。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追随新编教材,常换常新,教师无所适从
一所幼儿园搞创新教育、多媒体教学、注重创新活动,吸纳多元智能理论,又转为实施多元整合活动课程实施,后来又引进建构式,还有蒙台梭利教学、珠心算等等,同时使用多套教材,图新鲜,在课改中迷失自我,找到新版教材,但没有发展成合适课程。
2.套用现成教材,照搬照抄,教师生吞活剥
在幼儿园教材上,不做修改,按部就班地照抄教材方案,不联系实际,这事在过程中幼儿不能听明白,理解,活动开展下来的效果就不显著,幼儿的成长就停滞不前。有的幼儿园每学期就做一个主题,教师把活动延续一学期、机械、割裂、拖拉,缺少灵活性、整体性、贯通性。
3.热衷园本课程,以园还园,教师力不从心
有的幼儿园急于开发园本课程,摒弃统一教材,由本园教师自行设计和实施课程。搞了几次兴趣小组活动,就美其名曰某某特色课程。一些幼儿园往往一蹴而就,草率行事,课程观念比较落后,园本课程变成幼儿园自行其是、别出心裁或不切实际地标新立异、另搞一套,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认识。
(三)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有些幼儿园在教学理念上注重知识技能培养却忽略幼儿情感,往往在活动中幼儿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导致幼儿兴趣和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导致自身幼儿教育功能变低,对家长吸引反而升高,忽视和轻视幼儿需求。幼儿提早学习小学知识,在升入小学后会感到学习内容简单而注意力不集中和掉以轻心,对幼儿长久学习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造成难以改变的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课程化游戏的意义
传统幼儿教育课堂中,对幼儿有一定限制性,对幼儿精神活跃及创造性思维发展将产生阻碍性的影响,同时与现代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指出,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可见,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就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以其自身的愉悦性、主动性、虚构性、有序性等特点,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意义主要在于将教育方式与游戏相结合,不仅能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更能丰富思维能力,真正体现教育的多样性,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三、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
(一)人性化多元课程,满足幼儿各种需求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引下,幼儿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以幼儿的需求为设置的核心,即以游戏化、故事化的课程内容完成相应的教育。课程内容上以幼儿的需求为主,而不是以教育教育的目标为主,以此为幼儿创建轻松自由,附有积极性的课程环境。为了保证游戏内容的实际价值,不仅需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还要考虑到游戏内容的逻辑性和幼儿的接受度。在设置具体的游戏时,应综合分析幼儿园自身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成长环境,以此为依据确定幼儿的心理需求,令幼儿在游戏性较强的环境中去积极的学习。
幼儿生活与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体验。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都可纳入到课程游戏中来。
(二)灵动性多变化过程,切实做到主动探索
幼儿的游戏化课程应是“玩”中有“学”,游戏化的课程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调整游戏,创造利于探索的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地参与探究,通过探究来感受游戏的快乐,获得知识经验。
比如,在大班《落下来》科学活动中,教师投放大量不同物体,有石子、羽毛、木头、铁块、积木等材料。幼儿通过自己的方法将各种材料从高处抛下来,形成的不同轨迹,在记录这些轨迹的过程中,发现重量与轨迹之间的关系。又如,小班综合课《神秘的瓶子》中,一开始让幼儿自己玩一玩,摇一摇瓶子,有的瓶子的水神秘地变成了红色、绿色、黄色,而有的瓶子怎么摇都没有变。此发现激发幼儿思考探索,打开盖子后,有的孩子发现了内盖上有颜料;有的幼儿发现,内盖上的颜料与变色后的颜料一致。最后幼儿得出结论,瓶子不神秘,神秘的是盖子。孩子们发现秘密的那一刻,脸上流露出的是发现的惊喜,是成功的快乐。
(三)互动性交流性关系,鼓励幼儿参与游戏
在幼儿园课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从游戏中寻找幼儿感兴趣事物,挖掘素材组织生成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位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师幼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是充满自然与和谐、创造与快乐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注意力,增强师生互动与沟通,激发幼儿的活动性,构建和谐师幼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环境创设作用。有了教师参与,一方面,可从旁协助或引导幼儿游戏。另一方面,教师在游戏中可起到模范榜样作用,逐步去影响幼儿的言行。
寓课程于游戏中,寓游戏于实践中,将教学活动中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丰富和发展游戏内容和范围,做到寓教于游,将课程的作用渗透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轻松愉悦地获得经验技能,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课程游戏化发展永远在路上,只要教师从幼儿出发,给幼儿足够空间、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自主探索,幼儿就会体验课程游戏化的愉悦,获得生活经验和提高自身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萬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李瑶.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2016,(04).
[3]徐小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