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应该在消费过程中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应该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处理消费市场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此一来,消费者、销售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趋于合理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所以使得消费者的维权事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由此可见,立足于经济法来积极探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事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在经济法背景下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概述经济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以及经济法的价值内容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经济法价值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执法机构不完善以及市场规制法的缺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经济法 消费者 合法权益
虽然笔者只是一名高中生,但是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高中生也是消费的主体之一,因此,也会时常遇到个人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事实上,随着消费侵权问题规模的逐渐扩大,它不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根据对高中课堂知识的归纳以及生活经验的总结可以确定,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在这一环节当中,我们必须立足于经济法,继而合理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概述经济法的基本内容
我国经济法设立的时间较早,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导致原本经济法的适用性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建设,我们需要对原有经济法的内容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其约束力的提高。
目前,部分企业或者个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惜违反经济法中的相关要求,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国家的有关部门可适度地干预经济法的制定与执行,确保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借助经济法可以有效解决纠纷,由此可见,经济法的行为约束能力依然存在,这对于消费行为的各方都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事宜以及经济法的价值内容
借助高中的课堂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经济法是处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一种法律形式,即第三法域。它是以社会整体价值观为基础的重要法律形式。就其立法的根基而言,主要是社会本位。它能够将传统的公、私法理念进行及时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在总结以往所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得知,经济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法具有正义的价值。对于弱者而言,经济法往往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作用,可以使其获得正义的保护,经济法涉及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范围,其中包含了消费者常遭遇的被侵权的事宜,只有对弱者进行及时的保护,才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性;其次,经济法兼顾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价值观,其主要是指经济法所维护的利益主体,并且以此为基础而制定。事实上,它不仅能够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能够及时地对社会整体利益加以维护。当然,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个体利益得以维护的重要前提之一,在调整的过程中,它借助的是自己特有的经济手段,进而整治垄断性或者是其它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最后,经济法还具有安全价值,在国家对经济法进行构建的前期,国家必须对其的安全价值有所考量,不仅要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的發展需求,使其即便遇到激烈的竞争环境,也依旧能够确保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深入分析经济法价值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关系
所谓的消费者权益,其主要是指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而依法享有的权益。事实上,消费者的权益与职责均需要依照经济法的要求来及时落实,使得消费者的权益不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且也能够使其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只有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够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就经济法而言,其立法的宗旨便是保护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在消费的环节中,消费者的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和交易风险,这时的消费者多属于弱势群体。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市场垄断的趋势逐渐明显,竞争存在不完全的问题,从而导致消费者局限性问题的出现。但是,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消费者保护工作的积极落实,借此也可以达到均衡义务与权利的作用,良好的竞争环境是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此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也可以顺利地完成。
四、现阶段经济法体系中的不足
现立足于经济法来全面地探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并将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目前,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极为浅显的针对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若是执法力度较为严格、彻底,那么经济法的实效性便会得到显著增强。但是,监管部门在以往的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继而限制了经济法的有效实施。甚至有的执法人员为谋私利而包庇违法犯罪的行为,对该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其次,市场规制法的合理性有待提升。规制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借助反垄断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该法律的不合理性,例如其仅仅局限于个体的保护方面,社会性以及集体性还不够突出。与此同时,其在规避不法现象的方面仍存在着缺陷。
五、高效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一)对市场规制法进行及时的完善
为落实对消费者的保护,政府应当以此为立法目标,尽可能地将立法目的进行明确。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规制法的适用范围。在对其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及时地修改消费者容易受到侵害的相关内容。当然,增加相关的法律条款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增加侵权的代价,政府可积极地制定惩罚性的赔偿制度,以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一定保障。
(二)加强执法机构的监管力度
凡是涉及到经济法的相关部门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政府是拥有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组织,因此在实施严格监管的同时,同样需要发挥其协调的作用。实践证明,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中,政府部门具有关键性、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及时地对执法机构进行监管,且将其完善。凡是能够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人员,都必须积极地提升自己得到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三)将司法救济渠道逐渐扩大
为确保司法救济渠道得以增加,我们就必须积极地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为消费者提供公益诉讼渠道,如此一来,消费者在遇到侵权事件时,可以找到对应的求助渠道,这一渠道的实施,可以辅助消费者进行及时地维权,并且可以增强弃权人群的维权意识,当维权行为越发普遍时,那么违法行为的出现概率也会随之减少。凡是公益团体或者是个体,均可以随时地帮助消费者进行维权;其次,积极地建立起小额利益纠纷的审理程序,在此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的维权行动将得到回应,通过书面以及口头诉讼等形式,简化审理的程序,由此可直接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六、结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法虽然还有待完善,消费者维权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相信在司法救济渠道增加、执法力度加强且机构完善等影响下,经济法的实效性会随之增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法的适应性调整将带来经济法内容的完善,从而实现对消费行为的各方面保护。
参考文献:
[1]苏琳.浅析经济法背景下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J].饮食科学,2017,(14).
[2]刘青.论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法保护[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李昂.浅析经济法视野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广东经济,2017,(08).
(作者简介:林琳,河北衡水一中,高中学历,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