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流芳弋阳腔

2018-01-21 14:56程学敏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戏台戏曲

程学敏

《乐本篇》在论述音乐的起源时言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不知何时恋上的戏曲,也不知何时开始对戏台情有独钟,只知不管是在何时何地,遇见了,总会回头张望。當我转过拐角,一眼就看见曹溪镇东港村的古戏台,那古老的戏台就寂静地坐落在现代建筑的一隅,古朴、与众不同。戏台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为牌楼式,斜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脊上雕刻有各种琼花瑶草、祥禽瑞兽,造型精美。游梁、抢头梁、穿插枋上以及牌楼上的彩色木雕,则雕刻的大多是戏文中的人物。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传承与革新的对视,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时光的流逝。

当我走进弋阳的剧场,坐在弋阳的戏曲舞台下方,仿佛是回到了幼时,相似的帷幕、相似的礼堂、相似的座椅、相似的孩童趴在舞台边,连空气与观众也似乎回到了从前。

今晚是弋阳腔经典传统剧目《珍珠记》的专场演出,该剧演叙的是书生高文举与王金贞夫妻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锵锵锵”鼓板敲响,帷幕缓缓拉开,悠扬的曲调似清风传进耳中,丽人缓缓偕夫走到河桥边,依依不舍,以一颗珍珠剖开两半为婚姻信物,送夫赴京赶考。高文举不负妻望,高中状元,却不料被宰相看中,强招为女婿,幸而成婚当日即奉诏入宫。王金贞寻夫至相府,却遭相府千金温金婷责打辱骂,奴役迫害。相府老奴同情王金贞遭遇,相帮于她,在高文举中秋佳节回府之际,老奴设法将藏有半粒珍珠的米粿送至高文举书房,引王金贞入书房与高文举夫妻相会,当晚设法逃出相府,来至包拯衙前击鼓鸣冤。包拯查明真相,秉公断案,最终使得高文举、王金贞夫妻团圆。

整场演出高潮迭起,那激越的腔调,像是不屈的生命在挣扎与呐喊,一声声激情的帮腔,铿锵有力,震撼着你的灵魂,让你不由得融进剧中,随剧中人物亦喜亦悲。此时你不再是一个看客,而是剧中的鼓点,在剧情中沉浮。剧终落幕,剧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为剧中人、为演员,更为了这优美的唱腔能传承下来。

是什么造就了弋阳腔?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原来,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戏曲声腔,属南戏范畴,形成于元末明初,因其产生于信江,后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融合各地方元素演变而滋生的新的地方腔调而得名,位列于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弋阳腔艺术以雍容华贵、质朴、激情澎湃而著称,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特殊的人文精神是弋阳腔艺术蓬勃发展的源泉。弋阳腔倚靠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给人造成心灵上的震撼。锣鼓铿锵,以情动人,不受约束地自由发挥,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帮腔,使得弋阳腔获得了超越方言土语和地域文化局限的艺术贯穿力、亲和力,以及融合各种地域文化的穿透能力。弋阳腔诞生之后,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弋阳腔想到了我的家乡地方剧种淮海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火热的戏曲演出,渐渐地被电影、手机、电脑等观看方式所取代,年轻人热衷流行歌曲,大批的演员改行,剧团倒闭,各地方剧种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这里,我却看到了弋阳人民对弋阳腔的热爱,也看到大批的中青年演员致力于将弋阳腔传承下去,因为他们的默默坚守,刻苦排练,才会在这么短短的几个小时演出中,呈现给我们这么一场表演到位、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的视觉盛宴。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愿粉墨登场的弋阳腔,在声声吟唱中流芳千古。

猜你喜欢
戏台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曲从哪里来
一座戏台一段情
传统戏曲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趣学本土戏曲
圆明园戏台考
远去的戏台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