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红
摘要:学贵有疑,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因此,质疑是推进思维的动力。初中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推进新课堂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释疑导学”是“学·导·用”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既能检查“前置先学”的效果,又能为后面的“运用活学”环节奠定基础。所以,这个环节的课堂效果往往决定整堂课的效果。本文结合自身参与“学·导·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了“释疑导学”环节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大胆质疑;自主释疑;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掌握方法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对于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学·导·用”课堂教学大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要让课堂教学有广度和深度,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释疑导学”是“学·导·用”课堂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学生自学、共学后剩下的基本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一环节既能检查“前置先学”的效果,又能为后面的“运用活学”奠定基础。所以,这个环节的课堂效果往往决定整堂课的效果。教师如何进行“释疑导学”呢?我将结合课堂实际谈谈几点体会。
一、 要教会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教师要教学生在“前置先学”中学会质疑。教学生从文章标题处质疑,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从作者留白处质疑;课堂展示时,教学生如何针对展示同学的回答有效质疑。只有大胆质疑,才能为“释疑导学”做好铺垫。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质疑所提的问题无论是否体现教学重难点,都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自主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应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有关部分自主释疑。例如,《爱莲说》一文,作者用“莲”来喻“君子”,学生的疑问是“为什么作者将莲比成君子,他们有什么相似呢?”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文中对“莲”描写的句子,通过莲的特点得到启发。
也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自主释疑。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这样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 把握“导”的时机
“学·导·用”课堂,虽然教师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里教师不准讲,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发现的问题提出,先在组内进行交流,会的教不会的,让问题最大限度地在组内解决。如果是无法解决的便成了小组的共性问题,由小组长提出。但是,我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解答,而是抛给全班同学讨论,集思广益,能够解答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别的同学也可以补充、纠正和质疑,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评价。
例如,在上《背影》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就流下来?”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的学生得出“这是内疚的泪”,并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理由:前文寫了儿子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认为父亲的行为是“迂”的表现,而现在父亲却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所以为之前的行为而内疚。有的学生说这是“感激的泪”,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用紫毛大衣为儿子铺好座位,费力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等行为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说,看到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眼泪又来了,这是离别的泪。还有学生说“这是依依惜别的泪”,因为这一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一处“眼泪”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最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三、 找准“导”的切入点
遇到学生答错而其他学生未能提出时,教师要指错;经过讨论,学生还不得要领时,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还不能解决时,教师要点拨;当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背后隐藏有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引申拓展。
四、 掌握“导”的方法
(一) 追问法
对于学生回答不够到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不断追问的方式引导出较为准确的答案。例如,在一节作文课时,出了一个“合作”的话题,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列举生活中的合作现象。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该怎样引导他们呢?
等学生说完后,我问他们:听了大家说的现象,你有何感想?有的学生说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有的学生说合作有好有坏。我应势利导继续追问,“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合作,有些人却为了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合作。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种合作呢?”经过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提倡第一种合作,摒弃第二种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并且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观点,还把议论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也学会了,一篇议论文也初具雏形了。
(二) 辩论法
面对不难的一些话题讨论,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促成有效的生生对话。例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文中写道:“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是拖着残腿用手走来的。打断孔乙己腿的人,是有权有势的丁举人。”如果你是一个法官,或是孔乙己的辩护律师,或是丁举人的辩护律师,你会怎样审理此案?
作为孔乙己辩护律师的学生说,孔乙己为了生活所迫,不得已偶有偷窃行为,只是小偷小摸。即使惩罚,只要说服教育即可,不应该遭受丁举人毒打。有的学生马上以丁举人的辩护律师说,作为读书人出身的孔乙己,应该恪守“君子固穷”的原则才对,可他竟然干起了偷窃之事,而且偷到丁举人的家里,被抓住殴打,其目的是要教训他一下。而作为法官的学生说,抓住小偷应该把他送到衙门来,不能私设刑堂。从情理上说,他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同情他。孔乙己偷窃的缘由是因为生活所迫,有点好吃懒做之嫌。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只要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像短衣帮那样老老实实干点苦力活,至于弄到这步田地?
在课堂辩论激烈时,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孔乙己悲惨境遇到底是那些因素造成的?同样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同样是贫穷的短衣帮,为什么都不同情孔乙己?
经过大家的有一番辩论,归结出导致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是这个可恶的封建社会,它的科举制度的危害,它的残酷统治,它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大家对《孔乙己》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三) 小结法
当学生之间的对话僵持不下时,教师应适时小结,及时打断。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对话完全偏离轨道,毫无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