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丽
摘要:我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出多种形式的亲子探究性活动,主要有小班的“家庭领养”,中班的“科学传递”,大班的“发现之旅”,为培养思维敏捷、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探究;亲子;科学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和挖掘家长资源,增强家园合力,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园利用亲子探究性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教育方法,转变教育理念,让家长成为了有效的课程实施参与者。
我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出多种形式的亲子探究性活动,主要有小班的“家庭领养”,中班的“科学传递”(包括科学小制作、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科学小魔术),大班的“发现之旅”,为共同培养思维敏捷、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下将对这三种组织方式进行详细探讨。
一、 家庭领养活动
(一) 含义
“家庭领养”活动是家长自愿报名,在周末或节假日,将班级自然角里饲养的小动物轮流领养回家,家长在家中引导幼儿开展关于小动物的系列亲子探究活动,适用于小班幼儿。3~4岁的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在认识事物和现象时,只能认识事物外在的、具体的、表面的特征,而且这些认识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观察获得的。领养小动物的家庭亲子探究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认识小动物外在的特征和具体的生活习性等。
(二) 指导要点
1 鼓励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外部特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帮助幼儿积累关于小动物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认识。
2 注意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丰富对小动物的认识。感知和观察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認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家长应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给幼儿提供各种近距离感知和观察的机会,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丰富对小动物的认识。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鸡的眼睛、嘴巴、身体、羽毛、爪子等;用耳朵听小鸡叫声,学小鸡叫的声音;模仿小鸡啄米的动作;尝试用手触摸小鸡的羽毛,感受毛茸茸的感觉;通过尝试动手喂小鸡吃食,了解小鸡爱吃的食物;与幼儿讨论如何照顾和关爱小鸡。
3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关爱小动物,尊重生命。家长要引导孩子避免使用不正确的方式与小动物进行互动,如抓捏、踢打、拍打、敲击等行为,否则孩子会出攻击性倾向,进而攻击身边的家人及同伴。家长可以做孩子的榜样,及时地引导并示范正确的与小动物互动的方式,比如家长可以主动与小动物热情地打招呼“小鸡,你好”,或是轻轻抚摸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感染,进而模仿父母亲,从行为上到心底去爱护小动物,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良好品质。
4 注意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家长要提供机会,让幼儿承担起照顾小动物的责任,如给小动物喂食、打扫卫生、更换生活用具等。领养小动物时,孩子被赋予了责任,有助于让孩子迅速地完成角色转换,激发潜在的能力,从一点一滴的照料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二、 亲子传递活动
(一) 含义
“科学传递”活动是适合中班家长和幼儿开展的亲子活动,包括科学小制作、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科学小魔术等。在认知水平上,中班幼儿超越小班幼儿的地方在于,中班幼儿能够认识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认识事物或现象。因此,中班幼儿可以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等发现物体的性质或用途,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家长和孩子围绕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科学现象或原理,通过科学小实验、小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探究过程、照片等,并记录在班级亲子传递本上,在每个家庭中传递分享和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和借鉴之功效。这个传递本在班级中处于流动的状态,让幼儿轮流带回家,通过查看同伴的亲子探究内容,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幼儿之间互相交流探讨的欲望,进而促进全班幼儿的发展。
传递本上,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家长进行亲子探究活动,包括:(1)“我们玩什么?”和孩子谈谈,想玩什么、想做什么,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孩子的兴趣。(2)“我是怎么玩的?”主要是记录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步骤。这里可以用拍照+文字说明,或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探究的过程。(3)“我的发现”主要记录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各种发现。(4)“遇到的困难是?”记录孩子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以及后来解决的办法。围绕这些问题,很多家庭有效地开展了亲子科学活动,并将亲子探究的过程和感想通过图片、文字等记录方式记录下来,通过传递本在每个家庭中传递分享和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和借鉴之功效。
(二) 指导要点
1 不过分追求现象背后真正的“科学”原因。中班幼儿所能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直观的联系,而不是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甚至许多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幼儿在整个学前阶段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学前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其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很难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所以,不必要求幼儿知道真正的科学原因,而应注重让幼儿通过动手探究和实验观察,建构在自己的经验水平上的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如果家长一味追求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科学道理,即使幼儿当时记住了,但是因其并未理解,隔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比如,“让蛋宝宝浮起来”的亲子实验中,家长为幼儿解释,加了盐的水的密度变大,而相对于盐水的密度,鹌鹑蛋的密度较小,于是鹌鹑蛋就逐渐浮起来了。家长这样解释,并让幼儿复述,便以为幼儿掌握了。可是第二天,当家长询问其原因时,幼儿仍然说不出来。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是抽象的科学概念,尽管家长使用具体的科学实验的方式让幼儿操作,但是幼儿仍然无法接受这一抽象概念。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需要知道密度的概念,更不需要知道沉浮与密度的关系,幼儿通过用勺子给水加盐,并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在水中,不断给水加盐,直到加入的盐不能再溶解到水中,沉在水底。一边搅拌盐水,一边观察鹌鹑蛋在水中的状态,从沉在水底,到慢慢地一点点地向上浮动,然后悬浮在水中,直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在这个具体而生动的过程中,幼儿建构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建立在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和观察基础上的理解才是幼儿对科学最丰富和饱满的理解。这些丰富的感性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将来在抽象水平上的理解科学概念奠定基础。因此,家长不能过分追求所谓正确科学道理的灌输,而应了解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让幼儿自主建构自己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endprint
2 为了不让科学探究止步于科学知识的无效传递,家长应该更注重幼儿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能力的提高。在亲子探究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积极地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幼儿尊重事实证据的态度,提高幼儿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提供多样的材料,让幼儿反复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实验材料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并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实验的发现,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对结果的发现和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三、 发现之旅
(一) 含义
“发现之旅”活动,是让幼儿探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体,如刷子、开关、水龙头、椅子、书包、牙膏盒……借鉴物体的多样性,从物体的结构、功能、用途等多个层面,挖掘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促进幼儿发展。
(二) 指导要点
1 内容选择要生活化。关注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选择生活化的探究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积极探究的欲望,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还会使他们感受到周围生活的奇妙,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2 引导幼儿关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认识事物或现象时,大班幼儿能够发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物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只局限于认识事物或现象外在的联系。而且,大班幼儿开始理解和关注各种事物或现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家长要通过让幼儿探索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幼儿关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大班“发现之旅”探究杯子的亲子活动中,幼儿发现杯子因其功能的不同,在材质、形状、大小等方面各不相同。可用于装果汁的塑料吸管杯,方便喝茶的雙层隔热玻璃茶杯,用于外出旅行携带的不锈钢保温杯,便于婴儿吮吸的奶瓶,用于刷牙的刷牙杯……这些杯子都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通过这些亲子探究性活动,家长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渐渐掌握指导幼儿的方法,也不断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探究充满乐趣。同时,亲子探究性活动让幼儿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激发探究欲望,认识周围世界,建构直接经验,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4.
[2]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