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税收风险是由于税收制度和企业经营业务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财务后果,对于企业税收风险的重视与否,树立起系统的税收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防范体系,对有效和控制企业税收风险至关重要。本方就从税收管理改革后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种类及控制与防范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税收;风险;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85 -03
一、税收管理改革新形势下企业涉税业务的变化
近年来,税务机关全面深化税收管理改革,实现了纳税服务“一体化”“专业化”,实现风险管理“一条龙”“专业化”,管理员属地固定管户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实现全程闭环运作,全面实现“服务+执法”法治化、流程化、数字化、规范化;云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子税务局建设,“营改增”全面改革到位,金税三期全面上线,对增值税发票开票系统(金税系统)开展了多次升级,逐步实现了在线开具、賦商品码开具商品品名、实时上传,并实现了开票信息采集由纯数字内容至商品名称、企业名称、计量单位等的中文采集,为开票数据的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改革进一理顺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权现,企业相关涉税事项发生了改变,具体如下:
(一)税务登记认定的变化:税务登记实现了直接读取工商登记信息,即“三证合一”,企业办税实现了实名办税,网上套餐一次性办理。——快捷方便,但基于企业自我填写申请内容的真实完整,不然会影响税务机关的认定结果和企业后期相关涉税事项的办理,甚至优惠政策的享受。
(二)税务认定事项的变化:审批制→备案制,通过电子税务局网上由企业自行备案,税务审核资料的齐全性。——手续简便,资料简化,但是否符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企业自行判定,事后税务机关可进行检查。
(三)发票使用的变化:单机版开票,至税务机关抄报税→网络版在线开票,数据实时上传;实现开具商品赋码、商品代码与企业经营行业存在关联度。
(四)发票认定方式的变化:税务机关窗口排队扫描认证→自行扫描认证→自助机扫描认证→网上钩选确认;接收发票实现了总局网站查验平台即时查验发票真假和开具内容核实。——快捷方便,数据共享,有效打击了大头小尾、假发票。
(五)税收优惠及税前扣除事项的变化:审批制→备案制,通过电子税务局网上由企业自行备案,税务审核资料的齐全性。——手续简便,资料简化,但是否符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企业自行判定,事后税务机关可进行检查。
(六)办税模式的变化: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办理→部分业务(申报为主)网上办税厅另办理→除异常业务外的主要业务的电子税务局办理。——方便快捷,但对企业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操作要求较高。
(七)资料报送要求的变化:基本全部要报送纸质资料→绝大部分网上上传提交,相同资料不需重复提交。——方便,但对企业保管相关资料的要求提高了。
(八)业务咨询方式的变化:找税务管理员咨询(点对点)→12366、纳服特服号、微信平台、办税大厅咨询岗等(无相对固定人员)——对企业来说,简单问题方便快捷,但复杂问题不同途径咨询结果不一。
对于税务机关,按照中央“放管服”的总体要求,通过多年的税收管理改革,逐步实现了事先严格把关向事前服好务、事中分析好、事中事后开展风险管理,进一步明晰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还责于纳税人,在服好务的同时,加强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更应了解改革动向,掌握税收政策,遵守国税税法的同时,要注重企业内控面机制建设,防范税收风险。
二、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与现状
(一)什么是企业纳税风险
企业纳税风险是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缴或者不缴、少缴税。即:
企业→持续经营→经济事项→涉税行为→涉税风险
目前,企业涉税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企业涉税到税收的相关行为并没有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的企业未来利益的损失;二是企业其他方面的违法违规造成税收优惠资格的取消或受到税务机关的检查处理处罚,造成企业未来利益的损失。由此可见,企业税收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的规范,对税收政策的掌握及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
(二)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因素:企业经营理念、状况、经营业务模式的变化,企业内控制度。
1.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风格、个性、法律意识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产生影响。
2.企业内部主管和从事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影响企业税收风险的大小。
3.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相关生产经营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等直接影响企业税收风险的产生。
4.企业投资、经营、销售采购、生产过程控制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改变,使得企业业务发生变化,导致原来适用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而带来的企业税收风险。
外部因素:生产经营环境、税收制度的改变、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产业政策税收调控、税收征管模式的改变、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当地的税收环境等均会对企业税收风险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清晰以下内容:
(1)税收实体法:缴什么税?如何计算缴多少?
(2)税收程序法:怎么纳税?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3)征管法、行政处罚法、刑法等:违反税法的后果。
(4)其他:税务机关的设置、征管水平、当地经济发展的环境等。
(三)企业目前税收风险管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税收风险的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有制的多样化及税收的不断改革深化,企业也日益重视税收制度的变化。一是企业更加注重税收筹划;二是部分企业建立了专业化的税收管理部门;三是对于税收的研究得到加强,很多企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加大了对税收政策的深入研究,以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
2.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较多仍为粗放式、被动式的管理
在企业日常税收管理中,往往重视事后管理,忽视事中分析事后管控和完善,缺乏事前税收风险分析预判,而使得税收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对于前期发生的问题也仅是“保守预防”,不去分析产生的深层次问题,就容易导致企业承担全部税收风险且得不到根治,往往增加了企业处理的成本。例如:一些企业的发票管理问题,不重视发票取得的规范性及真伪的检查,支付流程也不符合规定,税收风险极大。一旦发生问题只是就事论事做出税收补税处理,而未分析产生的原因,更未对相关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企业的后期税收风险仍然存在,一旦税务机关开展检查,就会再次带来极大的损失。同时,企业的税收风险往往只重视事前的税收筹划的安排设计,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却没有按照方案严格执行,或者经营模式、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后未及时作出调整,造成相关的税收风险漏洞。因此,目前产生较多的仍主要是由于企业粗放式、被动式管控所致,忽略了事前防范、发展中的动态调整和发生问题后的深层次分析完善。
3.企业目前对观众税风险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通过关系解决企业的税收风险问题
中国的现状,许多企业老总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税务资源,他们在遇到棘手的涉税问题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找路子解决问题。在现实中的确有些问题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但往往留有许多看不见的隐患,在目前部门间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的情况下,这种非基于法理的解决方式,最终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误区二:财务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
企業的涉税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人员局限于时间与精力、业务水平、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工艺流程、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往往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不能全面掌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涉税风险,而过高地要求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税收政策并进行合法纳税筹划,存在较大的风险。
误区三:请税务中介的目的就是要少缴税
税务中介的作用是通过其对税收政策法规掌握的专业性,参与企业的税收整体风险分析与筹划,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而不是少缴税。
误区四:税务检查过后企业就没有涉税风险
目前我们的税务检查只是针对企业上报的相关数据与相关涉税情报开展分析后对企业的检查,往往检查过程中依据企业提供的资料和税务机关掌握的情况开展税收检查,并且受到检查人员业务水平的影响,因此,检查完成后并不是没有税收风险了,如后期从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的情报数据或分析水平提高了,就可能会发现新的涉税风险。
(四)企业的涉税风险来自哪里
1.发票管理:审核第一关,既得罪人,又不讨好,出了问题还要背责。
2.税收政策的自行运用:企业就纳税疑难事项直接上报税务机关,这些咨询建议仅仅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各种情况而提出的参考意见,税务机关的答复只能供纳税人参考。该咨询行为是不发生法律后果的,不能替代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系统检查得出的结论。
3.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财务人员手中的原始凭证与经营业务的真实性往往得不到准确判定,且以没有有效的途径得到控制。
4.多项审批权限被取消:纳税审批程序减少了,但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检查重点,企业及相关岗位所面临的涉税风险实际变得更大了。
5.税务检查的责任确定:企业补税、罚款后,企业内部相关责任的确定(要有证据)、风险的承担(法律、经济)等等。财务负责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企业纳税风险承担的第一人。
6.新政策调整后的把握:随着新企业所得税的实施、“营改增”的到位,由于法律层级出台时间短,许多具体事项补充性文件多且仍有许多具体事项未进行具体的规定,企业财务人员在操作中面临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企业税收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企业纳税风险:交易风险、遵从风险、核算风险、员工风险、信誉风险
(一)交易风险: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
经营过程中表现的随意性。如不取得发票、未按规定取得发票、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合同签订的随意性、不严谨、款项收支的随意调整变化等。
1.重要交易的过程没有企业财务、税务部门的参与,只是交易完成后进行财务核算。
2.企业缺乏适当的程序去评估和监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影响。
3.除继续对企业提供的财务账簿进行纳税检查外,税务机关越来越多关注记录企业交易过程的资料。
4.企业在重组、股权变更等过程中,由于对相关的纳税情况未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估等相关事项完成后,对被重组企业存在以前年度重大税收问题,企业不得不额外存担纳税风险。
举例:企业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对供货方的纳税人资格有资助控管,导致后来从供货方取得大量虚开增值税发票,企业不得不额外承担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和列支原材料成本。
企业在重新改组销售模式过程中,因未能有效评估纳税的影响,导致后来销售模式改变后增值税税负大幅度上升,企业利润率下降。
(二)遵从风险:企业的经营行为未能有效适用税收政策而产生税收风险
不了解或不去了解税收法律法规及财务知识、纳税意识不强、没有真正重视税收风险、未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等。企业未能对自身内部发生的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判断,缺乏外部机构对自身纳税义务的指导性。
(三)核算风险:因未能准确核算应纳税款而产生的税收风险
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忽视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差异、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核算系统提供了不真实的数据和信息、财务人员的问题等。
(四)员工风险:企业因为人的原因而产生的税收风险
不重视财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供销生产过程人员的衔接不到位等。如员工缺乏责任心,企业未按规定及时申报纳税;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离职,继任者需要从头开始。人力资源管理不善导致员工心态不正产生众多的举报案件。
(五)信誉风险:企业外界因企业税务违法违规行为而对其信誉下降而產生的未来利益损失;纳税信用等级下降、被列入黑名单、企业或法人诚信体系下降等。
四、企业税收风险的防范策略
企业应成立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的税务风险防范小组,长期连续关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定期分析出具相关的税务风险分析说明报告。
(一)事前防范:分析经济业务事项涉及的法律主体,涉及的税收法律法规及税种及其他法律法规,涉及的商业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
(二)事中防范:制定相关的业务流程,实时监控,并根据经济事项的发展进程不断地加以修改与完善;关注与经济事项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关注国内、国际经济动态与税收环境对本企业经济事项的影响;评估相关经济事项发生的税收结果;与税务机关建立良好的关系适时进行沟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各业务部门与财务人员必须互相协调沟通;对公司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进行相关的税务培训,强化税收风险防范意识。
(三)事后防范:评估公司发生的经营业务的经营、财务、纳税情况;是否存在较大的涉税风险;形成的账面余额是否正常;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是否存在税务风险隐患;是否存在多或少申报税款的情况;业务操作、交易方式、会计核算是否可以进一步改进或有更佳的方案可供选择等。
与此同时企业应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建立动态精细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的整体意识;依靠专业人才对税收风险进行管理。
作者简介:
黄静伦,中级经济师,吴江区规划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