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承价值研究

2018-01-20 15:04王旭高庆殿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王旭 高庆殿

摘 要:儒商文化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商业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过积极影响,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过程中,儒商文化以其特有的普世价值也必将对以德治国、民商事法律规则的遵守以及中国经济走出国门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儒商文化;现代市场经济;价值传承;“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53  -02

中国自古以来是重视农业的国度,商业文明和商业文化一直不发达,一部中国经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仍是一部重农抑商的历史。但是,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却离不开商品的交换,有交换就有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逐利是商人的本质。但中国又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的思想深入到中国人的整个社会心理结构中,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商业文化也深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儒商文化,何谓儒商文化?简言之儒商文化是商人自觉地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原则进行买卖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

儒商文化虽然能有效地促进商业的发展,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重农抑商,商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儒商文化也就谈不上有多么大的作用。但自上世纪晚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成为了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提出,儒商文化又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儒商文化是否还有传承的价值、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传承这些价值成为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带有普世价值的儒商文化,必将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儒商文化是以德治国得以有效实施的文化基因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是指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按照儒家的说法“国家是一个道德组织,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所以在国家治理上有两种方式:“王”道和“霸”道。“王”道就是通过道德的指示和教育,即孟子所讲的“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自孔子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德治”的作用,不断强化“仁政”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历代封建帝王均以“以德配天,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儒商文化也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即“仁”为指导的文化,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渊源同一,相辅相成,儒商文化的提倡和传承必将对以德治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儒商文化是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则得以遵守的文化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根据新颁布的《民法总则》,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六项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自愿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就是要儒家强调的做人要讲信用,公序良俗则更加宽泛,主要是经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以及风俗习惯。现代市场经济必须根据各方自愿平等地开展商事活动,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必须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积极行使权利,及时履行义务,在遇到法律没有规定和交易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项时,各方要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和风俗习惯来尽义务。只有这样,商事活动才能积极开展,经济的各要素才能正常流动并得到合理的配置。从其历史的角度看,儒商文化是现代民商事法律的文化基础,现代民商事法律借鉴和吸收了儒商文化的优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儒商文化是中国经济走出国门的柔性力量

中国的对外交往史上,尽管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郑和下西洋开辟的经济带与沿路国家有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在清末变法之前,外来经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中国对域外文明也影响甚微,造成了域外国家对我中华文明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肤浅的层面,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仍仅停留在表面,忽视深层次价值观的输出”。外域提到中国文化往往是“功夫”“熊猫”“旗袍”等文化标签,这些文化标签有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但这是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以及做人做事要重视诚信、讲究规则(礼)等这些普世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播,以至于在文化和经济交流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带来了很多矛盾。另一方面,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对域外的文明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这些了解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了解较少。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特别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各项政策越来越成为西方人关注的焦点,中国威胁论的一再出现,就是一些国家对中国不信任和提防的明证。中国如何走出去、和平稳健地开展对外交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消除一些人士的敌视,笔者认为秉承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核的儒商文化,积极地与域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个思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儒商文化的精华必将是中国经济走出国门的柔性力量。

四、结语

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指导的商业文化在传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产生了很大作用,在现代以商业发展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将有利于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必将有助于公民自觉遵守现代民法规则,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出国门的柔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1).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03).

[3]李泽厚著.走我自己的路[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11).

[4]马云志.儒商刍议[J].西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5]王帅.从士商形互动到儒商形成——中国传统社会商人嬗变的文化解读[J].理论探索,2015,(03).

[6]纪宝成.弘扬儒商文化  践行儒商精神[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7]董立新.儒商文化与市场经济[J].商海学苑,2010,(01).

[8]吴恒波.以德治国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6).

[9]葛剑雄.存在与影响: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6,(05).

[10]王世钰.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何以实现国际共赢?[J].中国对外贸易,2017,(06).

[11]母芮娜.使命與任务:探索“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J].高教研究,2017,(02).

作者简介:

王旭,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行政法、儒家文化;

高庆殿,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