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贝贝
摘要:曾有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个人感觉,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与教学策略的正确选取是分不开的。下面,我结合自身几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和切身实践,就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语文;高校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1-0091-01
1.课前预习充分,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根本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给大家“回家找几条爬山虎的枝干,明天边认真观察爬山虎边学习课文。”孩子们果然兴致高,一大早便挥动着手中的爬山虎向我炫耀。终于上课了,我稍作分配,以小组的形式对爬山虎的枝干进行观察。我们由同学们的疑问出发,先观察“有没有脚?脚在哪里?”我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枝干上。”生2:“应该是长在茎上,长在叶柄的对面的细丝上。”师:“大家观察一下它的样子?”生3:“脚的颜色不一样,有的是嫩红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灰色,还有的细丝上脚都没了。”
我不禁开始叹服于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回归了课文内容。第3自然段详细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第5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爬山虎脚的变化,解决了孩子们“为什么有的爬山虎没有脚?”的疑问。这样再来积累、背诵课文内容就容易多了,更何况课堂上我还设计了一个演说环节,先是同桌之间互相拿着爬山虎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再在班内交流展示;最后,结合课文中的语段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层层深入中,便熟读成诵了。
2.精心备课、全方位预设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想要上好一节课,发挥教师的作用,必须做到深入解读文本、精心备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立志故事。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解读文本,确立了本课教学的重点:(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租借”“耀武扬威”“铿锵有力;”(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通过以往的经验积累,理解词语难不倒大家,因此备课阶段我把目标2作为了重点。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通过网络查阅了当时的背景资料以及周恩来的相关个人资料,精心准备了PPT课件,并在课件中插入相关图片,以帮助孩子们更深入走进文本,直观感受当时的社会现象。
因为做到了“有备而来”,整堂课上起来也算得心应手。在我的努力下,孩子们完全融入了文中的故事情节,跟随少年周恩来的脚步走进了租借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内涵,课堂一下沉寂了,我看到了孩子们那紧皱的双眉,仿佛听见了孩子们那充满愤怒的心跳声。当再一次齐读课题时,那种坚定、那种铿锵有力是基于对文本深入解读的。
3.以课堂为阵地,尊重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助长高效语文課堂的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个人认为尊重不是放纵,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下面是学习《搭石》时的一个课堂片段,“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搭石是一种什么石头?”、“什么叫搭石?”……,从孩子们充满疑惑的神态中,了解到孩子们课前并没做好预习,如此质疑课题上浪费时间太可惜了,于是我巧妙进行了引导。因为课文中有对“搭石”的描写,我鼓励孩子们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朗朗的读书声想起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何不换种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有一种( )叫搭石。”我在黑板上郑重写下这句话。待同学们读完课文,我指名汇报了文中对于搭石的描写,孩子们能领悟搭石的含义了,知道那是通过小河的一条用石头铺设的小路。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们的精彩对话诞生了。我:“现在大家理解搭石的含义了吗?”孩子们:“理解了。”我:“谁能完成黑板上的填空。”“有一种路叫搭石。”秀淙第一个站起来。“有一种桥叫搭石。”女生金芮不甘示弱。理解到位,欣喜于同学们的表现。
“有一种乡间美景叫搭石。”志远的回答给了我震撼,他已经完全进入了文本。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他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课后练兵,使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深入持久
学习《听听,秋的声音》时,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朗读的形式来引导同学们们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基于现代诗歌的特点,除了朗读,我还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上。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创作前我与孩子们一起回顾了秋天所特有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等;然后鼓励学生仿照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小节进行创作;最后是展示环节,从孩子们天真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创作兴趣。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创作成果:“听听,秋的声音,丰收的时候,“哈哈”,是农民伯伯爽朗的笑声”、“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连绵下着,“滴答”,是跟树叶打招呼的声音。”这样以来,同学们对于这首现代诗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诗歌内容的表面了,对于此文体也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