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物理实验 从生活开始

2018-01-20 16:04凌正兵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

凌正兵

摘 要:物理学以观察为起始,以实验为基础,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物理老师,除了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实验器材、进行试做以外,还需在教学后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随着对苏科版物理教材的不断熟悉,发现教材中有一些实验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较为困难。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针对其中的两例,提出了自己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优化设计;生活应用;情景讨论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汽化和液化”中,观察水的沸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中列出此实验,旨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进行比较,得出水沸腾的特点,从而总结出液体沸腾特点。因此,实验现象明显与否便成为了教学重点。此外,为了方便进行教学,实验时间应要求尽可能短些。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水的沸腾,教材中采取的方法是向如图所示装置的烧杯中加适量的温水,在烧杯口加个盖子、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等方法。

可是,由于取用的是适量温水,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的变化基本看不到,学生只能观察到水沸腾后气泡变化情况;同时,由于实验装置的限制,水沸腾前后声音的变化学生根本听不出来。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目的不能达成,失去了实验教学意義,在解释“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时,更是无从下笔。

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点?观察生活用品,我想到了用不锈钢透明电水壶(如图所示):如果上课时用电水壶在教室里烧水,也许就能解决水沸腾前后声音的变化;同时,由于是透明的,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出沸腾前后水中的气泡变化情况。想到便做,我购来了这种电水壶后,首先在家里进行尝试,发现水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进一步,乘着学生外出上体育活动课期间,我把装置搬进了教室,按照之前的方法,配上温度计,再次进行实验,效果和之前一样。紧接着,我又找来了两名学生,仍然乘着学生上体育活动课的机会,进行实验,由他们进行观察、比较、进行实验,仍然达到了实验效果。在当年的区级公开课“汽化和液化”中,当我把新装置呈现在师生面前,大家首先感到很惊奇,随后的课堂实验环节,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水的沸腾现象及特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实验教学是个难点,但只要换个思维,也许就能很好地解决,使其成为一个亮点。

实验名称:机械效率之“再探动滑轮”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5节“机械效率”中的“再探动滑轮”活动教学中,教材中说“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这一做功叫做有用功;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因为需要克服摩擦力和绳重做功以及克服动滑轮重做功,虽然这部分功我们不需要,但因为不得不做,故而我们将其叫做额外功;把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总功。课本定义明明白白,学生听了也频频点头。但正应了“物理一听就懂,一做就难”这句话,学生课外做习题时,还是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题:小刚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分别是什么?如果桶掉到井里,在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分别是什么?这道题的出现使我茅塞顿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提水”“捞桶”,询问学生:“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由做了什么其他事?你怎么做的?”等问题,也许之前的疑惑便可以迎刃而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更大兴趣。为此,我修改了原先的实验教学方案,将整个活动过程改为如下:

名称:你“提水”,我“捞桶”

目的: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器材:一桶水、小塑料桶一个、弹簧测力计、动滑轮、细棉线。

提问:看过提“井桶”的画面后,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动滑轮从“井”中提一些水上来?(大塑料桶模拟井)

思考:学生充分讨论后,两名学生上讲台并组装好动滑轮,用小桶从“井”中将水提上并放在课桌上。

提问:请问他们是用什么打水的?

学生:小桶。

提问:如果增加一个竹篮,大家思考:用桶和用竹篮哪一个能达到目的?

学生:用水桶。

提问:大家分析一下:用桶打水放到桌面上这个过程做功了吗?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学生:符合做功条件,动滑轮对水和桶都做了功。

提问:可是我们是“提水”,不是“提桶”啊?

学生:提水必须要提桶。

归纳:必须做的功叫有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我们称之为额外功。提水时,目的是提水而非提桶,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手上拉力做的功叫总功。

转换:如果不小心把桶掉“井”里了,捞桶时提上来一些水,同学们能分析一下“捞桶”时,谁是有用功,谁是额外功,谁是总

功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在加入“提水”和“捞桶”两个小活动环节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明显提升,活动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彼此思维冲突,又通过辨析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理解机械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两则实验的思考与优化,只是苏科版物理实验教学冰山一角。正如之前所述,转换观察角度和思维,我相信,只要能充分挖掘物理学科资源和生活细节,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巨杰.初中物理实验的生活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3).

[2]李亮亮.利用生活资源,开展物理实验[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14):52.

?誗编辑 李博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
导弹舵面的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矿井主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改造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