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刚
(丹东市中医院内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无力等,是冠心病病情发展的最终结局,该病预后较长,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可高达40%,预后极差[1]。中医护理干预强调的是辩证施护和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疗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0~70岁,平均(55.59±4.42)岁;原发疾病类型:扩张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肺源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2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0~70岁,平均(55.56±4.44)岁;原发疾病类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肺源性心脏病21例,冠心病26例。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治疗性护理配合等。观察组施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穴位按摩。对于心肺气血证患者,可按摩患者的足三里、支沟穴、中脘穴、天枢穴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 min,每日按摩3次,按压强度逐渐由轻至重,以患者所能承受的力度为宜。对于气阴两虚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体力活动。对于阳气亏虚者,指导患者行龟息大法训练,每次训练10 min。
1.2.2 饮食调护。对于心肺气虚患者,指导患者进食鱼类、淡菜、瘦肉等;对于气阴两虚者,指导患者多食用百合粥、黄芪、山药、豆制品、鱼类、瘦肉等;对于阳气亏虚者,指导患者进食狗肉、羊肉、紫河车、薏苡仁、太子参、红参等。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心功能指标主要观察患者的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检查。患者的预后采用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CO分别为(3.22±0.86)L/min、(3.20±0.84)L/min;LVEF分别为(41.18±2.32)%、(41.14±2.28)%;经t检验,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CO、LVEF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CO分别为(4.16±0.53)L/min、(5.01±0.56)L/min;LVEF分别为(48.54±2.48)%、(54.42±2.55)%;经t检验,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CO、LVEF均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P<0.05。随访3个月,对照组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00%(24/60),观察组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6/60),经χ2检验,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中医着重强调整体、辩证,中医护理具有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患者痛苦少、合并症少、效果优等特点。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与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情志失常、饮食失调、寒邪内侵等有关[2]。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通过穴位按摩,可起到通畅气血、疏通经络、清除瘀阻等有关。同时,根据心力衰竭的辩证分型,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采用食疗的手段,可有效调整机体的生理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3]。
综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施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