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贴敷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2018-01-20 15:31:41周永帜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5期
关键词:上药治则外用

周永帜

(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山西 运城044000)

中药贴敷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治疗儿科疾病和调理少儿亚健康状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贴敷知识的加强及各种剂型的应用,中药贴敷以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等优势得到儿科医生和家长的青睐。但是中药贴敷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也存在误区,盲目、不合理地使用贴敷使药物的副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影响治疗和调理效果,同时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从中药贴敷的剂型选择、作用原理、辨证施治、贴敷部位等方面,浅析中药贴敷治疗儿科疾病和调理少儿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1 剂型的选择

中药贴敷剂型较多,临床常用的有膏药、油膏、丹剂、散剂、锭剂等[1-2]。

1.1 膏药 膏药具有一定的黏稠度和透皮吸收效果,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疗效切实等优点。

1.2 油膏 油膏由于组成的不同,应用时当视病证的不同阶段和性质辨证选方,可用于痈肿、溃疡、肛门病、皮肤糜烂结痂、渗液较少以及损伤和骨折等。如金黄膏、玉露膏、冲和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等。

1.3 丹剂 丹剂是指含有汞、硫黄等的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炼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的特点。丹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称为丹,如至宝丹、柴雪丹等。所以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

1.4 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服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用作外敷,敷于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可作点眼、吹喉外用,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1.5 锭剂 锭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加适量的黏合剂制成圆锥形、长方形、圆柱形等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可供内服、外用。

2 中药贴敷的作用原理

中药贴敷是药物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联系,由腧穴而入经络,由经络布散于全身,内达脏腑,外至肢末,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进而发挥治疗调理作用[1]。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或病理部位之上,药性可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直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归经和经络的贯通运行,使药物直达脏腑失调之病所,从而起到全身的调理治疗作用。

3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用药的精髓,是中医区别西医的重要标志。临床使用中药贴敷同样要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少儿舌象、脉象或指纹辨证应用。如少儿感冒,应分辨风寒、风热、暑湿,或夹痰、夹滞、夹惊;少儿腹泻,则当分辨风寒、湿热、伤食、脾虚、惊泻等。

根据少儿疾病不同的证型特点,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调理,即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中药贴敷。但在实际应用药物贴敷的过程中,因为有些医生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理念,不能正确辨证或根本不去辨证而用药,有时凭药物名称臆断用药,导致临床疗效降低或无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4 贴敷时间

由于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贴敷时间的长短也至关重要。一般根据疾病、证型的不同,确定贴敷时间。首先考虑每贴贴敷的时间,其次是疾病痊愈时间。如感冒患儿,在腧穴或特定部位贴敷,24 h更换1次,贴敷5~7次即可;而亚健康状态的易感冒患儿,则需标本兼治,除24~48 h更换一次敷贴药物外,需连续贴敷数月,以愈为度。

5 贴敷部位

根据疾病性质及证型的不同、病程的长短、涉及脏腑进行辨证施治,确定在一个或多个经络腧穴和特定部位贴敷。如肺炎喘嗽、风寒闭肺者,贴敷于膻中、天突、大椎、肺俞等穴;风热闭肺者,贴敷于肺俞、神阙、膻中等穴;痰热闭肺者,贴敷于膻中、肺俞等穴;痰浊闭肺者,贴敷于平喘、肺俞、脾俞、膻中等穴;阴虚肺热者,贴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等穴;肺脾气虚者,贴敷于肺俞、脾俞、肾俞、天突、膻中、关元等穴。如便秘属实秘者,有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者,分别贴敷于支沟、天枢、神阙等穴;虚秘者,贴敷神阙穴即可[1]。

6 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正确地使用贴敷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的使用,儿童也易于接受。下面以儿科常见的感冒、腹泻、咳嗽为例,简要介绍贴敷的临床应用。

6.1 感冒

(1)风寒感冒 治则: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处方:苍术、羌活各30 g,枯矾10 g,葱白3枚。用法:前3味药为粗末,炒热,捣葱白汁和药,趁热敷脐,每次15 min,每日敷脐2次,以愈为度。或用桂枝10 g,防风10 g,白芷6 g研为细末,姜汁调和后贴敷于肺俞、大椎,24 h更换1次。

(2)风热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处方:葱白20 g,金银花8 g,柴胡5 g。用法:上药捣烂,睡前敷于脐上,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喝热开水一杯,盖被取汗,次日起床后取下。每日1次,以愈为度。

(3)气阴两虚感冒 治则:益气健脾,固表和卫。处方:党参片、生黄芪、白术、生地黄、当归、川芎、陈皮、柴胡、羌活、防风各10 g,细辛、甘草片各5 g,加生姜10 g,葱白20 g,大枣10个。用法:上药研为极细粉末,制成油膏,贴敷于膻中,12 h后取下。每日用药1次,以愈为度。

6.2 腹泻

(1)伤食泻 治则:健脾化湿,消食导滞。处方:焦山楂10 g,鸡内金5 g。用法:上药研为极细粉末,用清水适量调成稠糊状,贴敷于肚脐处,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每晚用热水袋热熨肚脐10~20 min。操作时注意防止烫伤,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2)风寒泻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和中。处方:五倍子、干姜各20 g,吴茱萸、丁香各10 g。用法:上药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3 g,用38度白酒适量调为糊状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然后用热水袋持续热敷神阙10~20 min。每日热敷2次,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3)湿热泻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处方:黄芩片、黄连片、车前子各10 g,鲜马齿苋适量。用法:前3味药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3 g,加入马齿苋,捣汁,敷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每晚用热水袋热敷10~20 min。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4)脾虚泻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处方:五味子24 g,茯苓12 g,生黄芪15 g,老鹤草50 g。用法:上药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3 g,用生姜汁适量调为稠糊状,敷于涌泉(双侧)和上巨虚,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每晚用热水袋热敷神阙10~20 min。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5)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处方:木香、肉豆蔻、高良姜、党参片、补骨脂、五味子各9 g,吴茱萸5 g,白术12 g。用法:上药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3 g,用凉白开水调为稠糊状,填于脐,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每晚用热水袋热熨神阙10~20 min。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6.3 咳嗽

(1)风寒袭肺 治则: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处方:桂枝15 g,紫苏叶10 g,桔梗10 g,紫菀12 g。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取适量药粉,用姜汁调为稠糊状,敷于双侧肺俞,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12 h,每日1次,以愈为度。

(2)风热犯肺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处方:鱼腥草10 g,前胡12 g,款冬花12 g,桑叶12 g。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适量,用醋调为稠糊状,贴于肺俞及涌泉,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3)痰热咳嗽 治则:清肺化痰,理气止咳。处方:鱼腥草、石膏各15 g,枳实10 g,瓜蒌12 g,明矾、冰片各3 g。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5 g,用凡士林调为稠糊状,敷于涌泉,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4)痰湿咳嗽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处方:全瓜蒌100 g,贝母50 g,茯苓15 g。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取蜂蜜120 g于砂锅内加热,去浮沫,加入药粉,调和为稠膏,装瓶备用。每次取药膏适量,贴敷于肺俞、大杼、后溪等穴,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5)阴虚咳嗽 治则:滋阴润肺,清热止咳。处方:沙参15 g,麦冬15 g,地骨皮12 g,天花粉12 g,蜜百部15 g。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适量,用醋调为糊状,贴敷于肾俞、肺俞、脾俞等穴,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24 h换药1次,以愈为度。

7 小结

中药贴敷疗效明显,毒副作用较少,儿童容易接受,依从性强。但是,贴敷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部位进行调理治疗。贴敷调理、治疗时应考虑药物外用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外用药物的处方一般简单效捷,故配伍不一定拘泥于君、臣、佐、使的制方原则,对峻猛、剧毒药物的应用亦没有口服药物严格。在选择外用药物时,须遵循其特有的配伍原则:首先外治方中大多加入辛香透达和引经药物,其目的是引诸药直入十二经脉,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其次要符合制剂要求,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尽量减轻药物的刺激和毒副作用。

贴敷的剂型较多,不同剂型有不同的特点。故应用时,必须根据病证、亚健康状态的特点和养生保健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剂型,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和调理作用。此外,还必须全面了解各种剂型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在制作过程中药物的干燥、混合均匀程度,摊涂是否平整等都能影响治疗和调理的效果。在贴敷后,还须密切观察贴敷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瘙痒、发红、出疹等过敏反应,如发现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对症处理。总之,只有合理使用中药贴敷,才能达到预防、缓解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孙德仁.少儿推拿辅助调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21.

[2]季昌群,谢英彪.常见病经典敷贴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40-60.

猜你喜欢
上药治则外用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4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5:04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如何选择家用外用消毒药水
宫颈环切术治疗上药治疗无效的宫颈炎的效果观察
药房快速发药系统中的上药管理与控制研究
导航与控制(2016年4期)2016-09-23 08:43:26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
中药合剂外用治疗Ⅲ期与Ⅳ期褥疮40例
胸痹治则治法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