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蜂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2018-01-20 11:22刘彩云祁文忠逯彦果田自珍郝海燕师鹏珍
中国蜂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蜂蜂产品养蜂

刘彩云 祁文忠 逯彦果 田自珍 郝海燕 师鹏珍│文

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天水 741022

甘肃中蜂是中华蜜蜂在西北东南部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生态类型,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区和高原,呈半野生状态,是一个完整的种质基因库。尤其西北的陇南与四川交混山区、陇东与陕北接邻山区,蕴藏着大量的野生中蜂,其独特的遗传基因是与生态环境长期对抗适应中具备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经初步调查,甘肃中蜂具有枣红色蜂王、黑色蜂王和黑色工蜂、灰色工蜂等地理亚种式品系,经活框饲养的中蜂,平均每群蜂年产蜜量达到25kg以上。特别是陇南的徽县中蜂种群优势十分明显,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吉林养蜂科学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云南养蜂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相继采样,进行种质资源鉴定认为,徽县中华蜜蜂个体大、吻长,能维持大群,具有繁殖力强、采集力强、群势大、抗逆性强、温驯、越冬性能好、抗病力强等特点。据试验测定,徽县中华蜜蜂继箱生产单箱产蜜达52.5kg,蜂群群势可达到13脾,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优良品种,而高箱饲养则在全国为首创。

一、甘肃中蜂养殖产业现状及特点

目前,全省约有50%的县区开展了与养蜂产业相关的工作,投入和即将投入的各类蜂产业发展资金逾5000万元,加之养蜂业与环保工作的互惠互利关系,甘肃养蜂业的发展已蓬勃兴起。特别作为甘肃山区定地饲养当家蜂种的中蜂养殖产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逐渐表现出四大特点:

1.建基地、抓示范

在全省确定中蜂养殖重点县,县建立示范基地,基地选择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养蜂爱好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周边,激发广大农民养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2.探模式、促发展

通过实践探索,寻求政府部门、科技单位、企业、合作社、协会与蜂农最佳的结合模式,使养蜂生产实现有组织有专业分工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

3.重培训、提技术

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科学养蜂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培训、观摩示范、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使蜂农养蜂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饲养意识加强,新技术普及得到全面提升。

4.列项目、助脱贫

养蜂产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全省约有1/4县区(养蜂资源条件良好)将发展养蜂产业纳入精准扶贫工作,并进行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实质性支持,使甘肃养蜂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二、甘肃中蜂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甘肃中蜂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养蜂扶贫攻坚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全省中蜂养殖方式与养殖技术差距很大

目前,全省中蜂数量42万群,约占全省蜜蜂总数(62万多群)的67.7%。新法饲养普及率约5%~78%,旧法养殖比例较大。许多中蜂养殖户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虽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但对于一些养蜂细节——关键技术点掌握得还不够全面。

2.农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养蜂新技术接受能力差

相对于其他养殖业,养蜂是一个对养殖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产业。目前,养蜂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层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接受新技术新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这对于养蜂业整体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各地养蜂技术推广和管理机构仍不健全

基层一线的养蜂管理与发展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尤其缺乏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许多蜂农在养蜂生产中遇到技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不知道找谁解决。

4.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养蜂精准扶贫工作后劲不足

养蜂业虽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但只有走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能只简单地发放蜂群、蜂箱或蜂具,还需要后续养蜂技术的支撑。

5.蜂产品精深加工业尚处于空白

全省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虽然较多,但大多数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大量的蜂产品以原料调出,蜂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不仅造成地方资源的浪费,而且使蜂农的收益无法得到保证。

6.对偏远山区关注度不够,扶持政策少,资金投入不足

中蜂养殖贫困户大多在偏远山区,饲养数量小,规模化程度低,引不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和支持,产业发展也相应较缓慢。

7.缺少统一规划,造成一些新的问题出现

如中蜂、意蜂争夺放蜂场地的问题,贩运、加工、销售跟不上养蜂生产的问题,帮扶工作中的分配不均问题等等。

三、甘肃中蜂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

1.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甘肃省的部分市县高度重视中蜂养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蜂业发展,促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率先迈出了蜂产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步伐。如西和县政府在2016年和2017年集中箱2万套,购买中蜂种蜂群6000群,投入蜂业发展资金超过700万元;2017年,两当县财政拿出180余万元发展中蜂养殖、武都区专门单列600多万元资金用于发展中蜂特色土法养殖、麦积区整合各类资金415万元为养蜂产业基础较好的村镇发放蜂群蜂箱蜂具、正宁县投入100万元蜂业扶贫发展专项经费、临潭县在蜂业发展中投入资金超过150万元等等。

可以预见,近几年,在环境因素正常的情况下,甘肃中蜂养殖产业必将呈现出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将大大增加。

2.分散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甘肃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与技术上扶持素质较高的年轻养蜂农户,鼓励其扩大养殖规模,进行规模化生产。2017年全省中蜂养殖100群以上的有30多户,最多的蜂群数达443群。与此同时,蜂农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省各地蓬勃发展,2017年已超过200多家,仅陇南市养蜂合作社就达123家。生产实践表明: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是提高蜂农抗御风险能力,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成本高、获取信息和技术难、市场谈判地位低等弱点的有效途径。

3.中蜂养殖向基地化、区域化布局发展

甘肃地处全国三大放蜂路线的西线之中,每年由云、贵、川等地春季繁殖后退出的200多万群蜜蜂,有120多万群进入我省或途经我省进入周边的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追花夺蜜。转地放蜂缺乏统一指导,全凭蜂农自己经验决定放蜂路线和养蜂点,放养处于无序状态。自2007年陇南市徽县人民政府率先建立起中华蜜蜂保护区之后,相继在岷县等地建立起中蜂保护区,2017年全省中蜂养殖保护区已达到100多个,仅岷县的中蜂养殖保护区就有70多个。中蜂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态环境中的中蜂个体,而且保护了中蜂群体,还能保持中蜂生物的多样性和农作物的授粉需要,保证了中蜂正常生活繁衍的需要,为中蜂养殖向基地化、区域化布局奠定了基础。

四、甘肃中蜂养殖产业的发展建议

1.提高养蜂水平,建立培训长效机制

每年根据蜂场实际和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养蜂生产第一线中的实际困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科学养蜂技术水平。

2.争取资金扶持,提升规模养殖

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开始重视养蜂业,把中蜂养殖当作特色产业来抓,但仍需要充分依托有关的优惠政策,筹划经费,有重点地进行蜂箱、蜂具等补贴,改善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科学养蜂水平。

3.加强攻关,有效防治中囊病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毁灭性的病毒病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在预防上主要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主,加强蜂群管理,辅以药物治疗等措施;治疗主要集中在运用化学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抗过敏药物和激素类药物,长期反复使用对蜜蜂毒性增强,对蜂产品污染严重,还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开展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4.宣传推广活框饲养技术,改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目前,全省只有少数县区的新法饲养普及率达到了80%~90%,大多数地区新法在50%~60%,有些地方的蜂农只讲究新法饲养的形式,没有掌握新法饲养的核心技术,从而没有得到实惠,因此有些蜂农甚至由新法饲养又转为土法饲养;而在偏远的山区,蜂农甚至不知道还有新法饲养这种技术。因此,新法饲养普及推广仍然任重道远。

5.充分发挥蜂农合作组织的作用

养蜂户普遍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合作社的力量有限,造成合作社社员产品在当地销售的情况较多。尤其在主产区,当地收购单位、蜂业公司收购原料时具有合作社本身无法抗衡的优势,造成销售渠道不畅,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因此,要在配套扶持政策和技术指导上下功夫,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升广大蜂农的养殖积极性。

6.加大蜂产品精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省各地仍以销售蜂产品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而中蜂养殖产业的主要产品是蜂蜜,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产品附加值低。因此,一方面蜂产品加工部门要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出产品增值潜力大、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另一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蜂产品深加工企业,引导中蜂养殖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开创甘肃养蜂业工作的新局面。

7.做好蜂产业发展规划,将新出现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各级政府部门在确定中蜂产业这个发展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当地蜜粉源情况、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载蜂量以及中蜂和意蜂的区域分布,防止载蜂过多导致无收益或收益不高,载蜂过少浪费蜜粉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各部门相互协作,营造蜂业产购销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中蜂蜂产品养蜂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中蜂保护与发展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