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洋 郑 炜 孙 莹 佘笑梅 刘登辉 练诗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发病率(0.8~3.0)/10万[1]。临床上可逐渐发展,表现为头晕及乏力、黄疸等;亦可呈暴发性进展,迅速引发循环或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糖皮质激素仍是AIHA的一线治疗,有效率约80%,但其中50%~60%患者停药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激素维持,需要二线治疗[1]。近年国内外有小样本研究报道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AIHA有效,但尚无明确结论[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AIH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该方案的临床可行性。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复发/难治性温抗体型AIHA患者31例。中位年龄51岁(27~69岁),男性19例,女性12例。中位病程11个月(5~123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激素治疗,26例接受过1种以上二线治疗(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环孢素A、硫唑嘌呤、丙种球蛋白),3例接受脾切除手术。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3];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案:应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批准文号:BS20000002)100 mg/m2,第1、8、15、22天静脉输注,共计4 次。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1.4 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估:疗效评估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效(NR),以CR+PR定义为总反应率(ORR)。不良反应根据WHO(1981)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表现及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研究以治疗反应为主要观察终点;以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为次要观察终点。
2.1 治疗反应:有27例患者获得治疗反应(ORR 87.1%)。其中CR 18例(58.1%),PR 9例(29.0%)。3例脾切除术后患者均获得治疗反应,其中2例CR。起效中位时间4个月(3~7个月),获得最大治疗反应时间为治疗后7个月(5~9个月)。中位随访45个月(10~132个月),8例治疗有效患者复发(29.6%),复发中位时间在治疗后14个月(8~27个月);其中4例复发患者确诊风湿免疫病、1例确诊为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2.2 不良反应: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注反应,表现为发热5例(16.1%)、乏力4例(12.9%)、皮疹4例(12.9%)。其他包括纳差腹胀3例(9.7%)、感染3例(9.7%)、AST升高1例(3.2%)。不良反应对症治疗由均获改善;所有患者均完成4次治疗,无不可逆脏器功能损伤及治疗相关死亡;未见血液学不良反应。
复发/难治性AIHA的治疗是临床挑战。二线方案包括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等,但分别存在疗效不持久,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等缺点[4]。本研究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使87.1%患者获得治疗反应,CR率58.1%,表明低剂量利妥昔单抗对于复发/难治性AIHA治疗有效,且不低于国际上报道的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疗效。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细胞表面蛋白CD20的单抗;通过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清除B细胞,消除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产生,停止红细胞破坏。上述机制解释了利妥昔单抗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反应率;且因其单抗靶向治疗性质,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研究中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仍存在一定无效率(12.9%)和复发率(29.6%),其机制考虑与负责抗体产生的浆细胞因不表达CD20没有被利妥昔单抗清除和利妥昔单抗药物半衰期过后体内B细胞恢复有关。此外,部分复发AIHA患者最终确诊合并风湿免疫病或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因此对于复发/难治性AIHA诊治的全程应注意继发因素的筛查。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低剂量利妥昔单抗对复发/难治性AIHA治疗有效,且安全性好,临床可行性高。鉴于本研究回顾性研究的性质和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尚需较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