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 鑫
(丹东市第一医院八道沟住院部医务部,辽宁 丹东 118000)
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较多的临床症状,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引起食管炎症,在临床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无明显年龄特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胃食管反流病可造成难以吞咽以及反酸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为降低临床症状给患者的影响,本次研究针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3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兰索拉唑治疗,取得了突出成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方医院收治的7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如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现象或有上消化道手术史。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③有特殊疾病或严重脏器功能的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幽门溃疡、肾功能不全等。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68例给予兰索拉唑治疗,包括男211例,女157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43.17±2.36)岁;对照组368例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包括男223例,女145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43.28±2.41)岁。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性别组成、年龄区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368例给与口服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56108,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每次20 mg,1日1次,温水送服。观察组给予兰索拉唑(国药准字H20066506,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30 mg/d,温水送服。
1.3 观察指标: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判定患者的治疗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其中显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灼痛、反酸等临床症状都已消失,或100%≥改善程度>80%。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大幅度改善,80%≥改善程度≥30%。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小幅度的改善,或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率为65.49%(241/368),有效率为33.42%(123/368),无效率为1.09%(4/368),总有效率为98.91%。对照组患者中显效率为54.62%(201/368),有效率为27.72%(102/368),无效率为17.66%(65/368),总有效率为82.3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6.1583,P=0.000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这种情况极易引起令人无法进食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西方国家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发国家,但我国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率也在日渐提高[2]。
据有关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愈合因素是与食管黏膜酸性环境暴露有关的,因此通过药物控制胃酸分泌对此病症是十分有效的[3]。
兰索拉唑是一种对抑制胃酸分泌十分有效的药物,兰索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和奥美拉唑是同一种抑酸药,因奥美拉唑是第一个被临床应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比较普遍,兰索拉唑相比于奥美拉唑,具有同样的化学属性和类似的化学结构,都是有选择性的抑制胃酸,通过阻碍H+的排出发挥抑制作用,从而减轻胃酸对食管的影响,降低食管炎症的发生,相比于奥美拉唑,二者在化学结构方面差别不大,但兰索拉唑对抑制胃酸的分泌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少,而且持续时间也明显常长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对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朱艳平[4]对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给予兰索拉唑口服治疗,表明兰索拉唑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本文研究表明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与上述报道一致。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兰索拉唑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奥美拉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兰索拉唑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抑制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应用价值较为突出,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