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贤,王育勤(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 .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
胆形态中空,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府,能藏泻兼施,阴阳兼备。《医学见能》曰:“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1]指出胆与肝相表里。“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谓之魂”均认为魂是机体神志活动的表现,肝胆主疏泄,肝胆气机通畅方能情志调畅。《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2]唐容川在《血证论·卧寐》中言:“昼则魂游于目而能视,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肝胆枢机不利、疏泄失常,魂不守舍,可导致整日昏昏沉沉、精神萎靡、神思迷惘、寤寐皆不能的“但欲寐”状态。笔者从病理机制和经络两个方面认识胆与“但欲寐”的关系,探讨如下。
1.1.1 “但欲寐”的基本概述
“但”的意思是只、仅,“欲”的意思是想,“寐”的意思是睡觉,合起来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觉,但实际情况是不能入寐。不能寐即是寤的状态,但是因为昏昏欲寐,却又不能很好的寤。因此,“但欲寐”实际上是寤寐皆不能,患者所呈现的是一种似睡非睡、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3]
1.1.2 “但欲寐”的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不振,阴寒内艰,神失所养,故神疲而但欲寐。寐是阳入于阴,阳用藏而不彰。阳在外,阴在内,阴阳水火的升降、转化、协调是寐发生的关键。若阴寒盛,阳气衰,阴不入于阳,独居于身,则“昼不精,夜不暝”。《阅微草堂笔记》曰:“魂主升,魄主降。”升降者,神之功也。气机郁滞,则导致神昏欲寐。肝开窍于二目。《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筋之精为黑眼……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与脑相连,为脑所主宰,神使之然也,是脑向外反应的视物之器。《说卦》曰:“离为目。”寤与日出于地相应为晋,寐与日入地相应为明夷,明夷的状态赖于坤土上离火下[3],肝胆内寄相火,相火妄动,晋与明夷二卦格局改变,则寤寐皆不能,出现“但欲寐”。
1.2.1 胆的基本概述
明代张介宾言:“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其意有三:①少阳胆经为阴阳之枢,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通达阴阳[4],因此,胆气畅达才能经气流利,拒邪内入或透邪外出而使阴阳调和,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5];②胆主决断,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决断正常则勇气自倍而不怯,精神旺盛而不惧,即胆旺则不至于因外因刺激或内心迷茫而精神涣散、神机失用;③胆为奇恒之腑,“藏于阴而象于地,藏精气而不泻”,又胆为六腑之一,故其能藏泻兼施,阴阳兼备。由上可知:胆气机舒畅,方可滋阴阳,调气血,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1.2.2 胆气应春,主生发
胆为甲木,通于春气。胆气畅达,鼓舞诸脏腑经络之气升腾,清气升于上,浊气降于下,则三焦通利,营卫调和,脉气流利,阴阳相合[6],启动枢机,敷畅一身之阳气布于三焦温煦及周身,外则使四肢百骸坚壮,内则营运于精、气、血,使神志清明、思维敏捷、神气安宁,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因此,可从鼓舞脏腑阳气来论治“但欲寐”阴盛阳衰的病机。
1.2.3 胆主决断
王冰云:“胆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5]中正即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决断即果敢坚定,有勇有谋。决断正常,则勇气自倍而不怯,精神旺盛而不惧,从而神气内藏而不浮散,使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因此,胆主决断,枢机通利,能消除杂念,断其妄想,决其疑惑,稳定情绪,安神宁魂,保持“清虚”安神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正常寤寐状态。“肝主疏泄”,又“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调达,藏血充足,魂随神往,则魂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若疏泄失常或魂不守舍,则会出现狂乱、夜寐不安、头脑昏沉、反应迟钝。因此,肝胆功能正常,气机调达,机体才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情志活动,表现出精神愉悦、理智清朗、思维灵敏的状态。
1.2.4 胆寓相火
《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下》曰:“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肾发相火,寄居于肝胆。损于肝胆者,亦是表里同病,因胆附于肝之短叶,二者皆有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养,真气以制伏,其条达畅茂之性,诸病弗有。李濂言:“相火之用……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朱丹溪曰:“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指出相火为人生理之用:髓海得此火,则神明有主;肝得此火,则疏泄能行,津血得藏;胆得此火,则少阳之气升,胆汁能行。若相火妄动,有升无降,窍络被阻,则出现头目不清、头昏目不明[7]。胆气畅达则相火旺盛,能助脾胃腐熟,生化水谷精微滋气养血,又能生气而助周身阴阳协调。[8]
跷脉亦司寤寐,调节眼睑开合。[9]《难经·第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入风池。”又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10]说明阴阳跷脉皆入属于脑,与脑相联系,跷脉的气血充盈与否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神志及思维活动,正如《灵枢·寒热病》所言“阳跷胜则嗔目,阴跷胜则瞑目”[11]。因此,“但欲寐”的寤寐不能状态可通过跷脉的阴阳盛衰来治疗。
足少阳经位于半表半里,如同转运之枢机,枢转表里阴阳之气机,并能够通调脏腑内外阴阳。“足少阳经别,上贯心”,故胆经通心气。针刺胆经腧穴,能够调神志,安心神,通气血阴阳。“足少阳经属胆络肝”,可利胆气,疏泄胆汁,调畅情志。阳跷脉并于足少阳经上行,会合与阴跷脉。因跷脉司寤寐、调节眼睑开合,故跷脉病主要表现为寤寐不能、目暗不明。若脉道滑利,气血充盛,则神明得养,寤寐有常。
“但欲寐”概括而言是少阴病阴盛阳衰的特点,患者所呈现出来的精神萎靡、倦怠迟钝、迷而不明的状态可由气机郁滞不畅达、阴阳转合不利所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从天人相应、人体五脏通于四时阴阳的角度说明胆通于少阳春升之季,为“生气之首”,可推动、调畅一身之气;从胆主决断的角度说明胆为“中正之官”“清虚之府”,可使人“精神内守”,志意调和而不乱;从胆内蕴相火的角度说明胆中相火可使三焦通利,周身得以温煦,则神明安定;从少阳胆经为枢机、调和阴阳的角度说明胆气盛则生长之气旺,从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综上所述,“但欲寐”神机失用可以从胆进行论治,通过调节少阳枢机来改善迷而不明的状态。
4 参考文献
[1]唐宗海.医学见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78.
[2]张新渝,马烈光.黄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
[3]刘力红.思考中医[M].3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0-421.
[4]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5-809.
[5]翟双庆.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3.
[6]王月娇,赵波.“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机理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7-8.
[7]任继学.悬壶漫录:国医大师任继学医论医案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8.
[8]丛培玮,许南阳,易杰.浅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66-67.
[9]凌耀星.难经语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6-48.
[10]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6.
[11]李克光.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