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考平 刘树立 李 旭 张 军 魏延栋 叶 茂 李 龙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外科,北京 100010)
肠重复畸形是临床较少见的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发病率极低,由于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困难,患儿常因其他诊断或诊断急腹症入院。以往治疗多采用开腹手术。2008年7月~2015年7月,我院对5例小儿回盲部肠重复畸形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4.2岁。腹痛伴腹胀2例,慢性腹痛1例,无痛性腹部包块1例,阵发性腹痛1例。5例均行B超检查(图1),4例提示右下腹囊性占位,肠重复畸形可能;1例B超诊断肠套叠行气灌肠未能彻底整复,表现为套头到达回盲部后,仅有部分气体进入小肠,回盲部可见软组织包块影。4例CT检查,表现为回盲部单房囊性肿块,大小2 cm×3 cm×3 cm~4 cm×5 cm×7 cm(图2,3),提示肠重复畸形可能。
病例选择标准:术前B超及CT提示右下腹囊性占位,考虑肠重复畸形;伴有腹痛或腹部包块。
1.2.1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留置胃管及尿管,开塞路通便。1例因肠套叠急诊手术。
1.2.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仰卧位,脐环处做纵行0.5 cm切口,直视下置入5 mm trocar,人工气腹压力依年龄设置,1岁以下维持8~10 mm Hg(1 mm Hg=0.133 kPa),1岁以上维持10~12 mm Hg。在脐环上下缘置5 mm trocar,分别置腹腔镜、无损伤抓钳,平行探查腹腔。先找回盲部,同时探查距回盲部100 cm小肠,1例诊断肠套叠给予复位,复位后发现回盲部重复畸形。探查囊肿的性质,均为囊肿型,位于回肠末端近回盲瓣位置。若回盲部较固定,与侧腹膜粘连,镜下用抓钳电钩分离回盲部侧腹膜,可降低回盲部囊肿经脐提出的困难;若囊肿较大,定位囊肿后抓钳扣紧将trocar翘起,用尖刀将两切口间脐部组织纵向切开扩大脐部切口达2 cm,将抓钳、trocar连同囊肿一并提到脐切口下,先囊肿穿刺抽吸液体,使囊肿体积明显缩小后,经脐提出腹外完成手术。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均行囊肿内黏膜剥离手术,同时切除多余的囊肿浆肌层,创面彻底止血后全层连续缝合,浆肌层间断加固(图4)。4-0可吸收线缝合脐孔,医用组织胶水粘连皮肤切口,切除的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
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诊断重复畸形均位于回肠末端近回盲瓣处,5例均为肠壁内囊状重复畸形,囊肿均不与主肠管相通。手术时间45~100 min,(50±10)min;出血量5~25 ml。患儿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5~7 d,平均6 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肠重复畸形。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腹部B超检查无复发(图5),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脐部无明显瘢痕,外观满意(图6)。
图1 B超示回盲部囊性占位,3 cm×4 cm×5 cm大小 图2 CT示回盲部囊性占位 图3 CT示回盲部囊性占位 图4 回盲部囊肿黏膜剥除后 图5 术后复查B超无复发 图6 术后6个月脐部切口
消化道重复畸形可见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小肠重复畸形最多见,占消化道重复畸形66%~83%[1],回肠重复畸形占小肠重复畸形85.8%[2],回盲部肠重复畸形极为少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多种临床症状,如消化道梗阻、腹痛、腹胀、急腹症等,造成术前诊断困难。由于囊肿生长缓慢,可长期不被发现,只有囊肿长大导致腹胀、囊肿牵拉系膜引起腹痛或囊肿压迫引起肠梗阻才引起注意。程建敏等[3]报道肠重复畸形引起的肠梗阻约占48.8%。外科治疗目的是完整切除囊肿,以往开腹探查明确诊断再行囊肿切除术,手术创伤大,对腹腔脏器干扰大,术后恢复慢。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儿腹腔先天性疾病的诊疗实践。2000年Schleef等[4]首次报道腹腔镜辅助治疗小肠重复畸形2例。2003年石保军等[5]报道2例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重复畸形手术治疗。2008年勒三丁等[6]报道15例腹腔镜治疗小儿小肠重复畸形。以上均是小肠重复畸形,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治疗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国内报道很少。
典型的回盲部肠重复畸形为球形囊肿,多单发,直径一般很少超过10 cm,大多位于回肠末端近回盲瓣位置,多见肠壁内囊肿型和肠壁外囊肿型2种病理类型。肠壁内囊肿型位于肠壁黏膜下层或肌层,呈圆形或椭圆形,内腔表面覆有肠黏膜,不与主肠管相同;肠壁外囊肿型位于肠系膜侧,与邻近肠管有共同血管及壁层,极少数与主肠管相同[7],肠道造影均不易发现。影像学检查在协助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B超及CT检查可提示回盲部囊性占位病变,CT多表现为单房、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囊性肿块,一般囊内无分隔,囊内CT值近似于水,如果伴囊内感染时CT值较高[8]。典型病例可见到软组织密度环即双环征,内环为囊壁水肿的黏膜和黏膜组成的低密度环[9],外环为完整肌层构成的高密度环,此征象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典型征象,对诊断区分囊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很有帮助,但无确诊价值,手术探查仍是确诊的唯一手段。腹腔镜探查创伤小,容易被家属接受。
我们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治疗回盲部肠重复畸形,体会如下。①腹腔镜辅助在诊断回盲部肠重复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避免辅助检查可能存在的假阳性或假阴性。能明确显示病变部位、囊肿大小、重复畸形肠管与主肠管关系。②有些囊肿体积大,张力高,可以将囊肿提至脐部切口下,直视用穿刺针抽吸减压,待张力减小后,经脐提出腹外完成手术,可以避免囊液漏入腹腔,减少腹腔污染风险。③对于回盲部较固定,囊肿提出困难者,可在腹腔镜下游离回盲部处侧腹膜来降低手术困难。④行重复畸形囊肿剥除时切勿损伤共壁肌层,只行囊内黏膜剥除,如果黏膜剥除困难可在黏膜下注射少许盐水,增大其间隙,可避免损伤共壁肌层,减少术后肠漏的发生。⑤囊肿黏膜剥除后彻底止血,同时切除多余的囊肿浆肌层,避免囊肿复发。⑥病变肠管提出腹腔外在直视下行囊肿黏膜剥除,降低手术难度,减少病变残留和复发。⑦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易于推广,对于腹腔镜刚开展单位是一种较好选择。缺点是扩大了脐部伤口,但通过可吸收线皮下缝合,能明显减小瘢痕[10]。
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多为良性,至今尚无恶性报道,但囊肿可发生破裂、感染、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可能,因此,应早期手术治疗。我们认为肠重复畸形,特别是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腹腔镜可以全面探查腹腔,不仅可以排除其他消化道畸形,而且确诊率高。本组术中均获诊断,全部行囊内黏膜剥除,安全有效,患儿恢复快。
1 佘亚雄,童尔昌.小儿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139.
2 李 正,王慧贞,吉士俊,主编.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
3 程建敏,陈肖鸣,杨兴惠,等.儿童管状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2): 855-857.
4 Schleef J, Schalamao J. The role of lapa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uplication in childhood. Surg Endosc, 2000,14:865-868.
5 石保军,李索林,李振东,等.腹腔镜辅助下肠重复畸形手术治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24(3): 263.
6 勒三丁,王献良,耿宪杰,等.腹腔镜治疗儿童小肠重复畸形15例报道.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2):156-157.
7 王 果,丁文祥,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难点及对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90.
8 秦 健,朱建忠,辛 越,等.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诊治分析.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28-1230.
9 杨吉刚,马大庆.小儿肠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实用儿科杂志,2008,23(7):872-874.
10 梁 翀,段栩飞,郑 凯,等.腹腔镜辅助经脐入路治疗小儿腹部囊性包块切除术的应用体会.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