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畜牧兽医站 810499)
牦牛轮状病毒通常感染牦牛的犊牛,造成犊牛急性肠道传染病,被称为牦牛轮状病毒腹泻,严重危害犊牛健康,治疗过程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更有部分患病严重的犊牛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轮状病毒主要感染的是7日龄内的犊牛,患病后犊牛严重腹泻,持续4~7d后造成明显脱水,死亡率高达40%。牦牛轮状病毒的控制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及免疫预防。本文从牦牛轮状病毒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为养殖牦牛户提供轮状病毒的防治建议与技术。
牦牛轮状病毒主要感染牦牛的犊牛,主要日龄为7日内的犊牛。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轮状病毒由消化道传染犊牛,在病畜、隐性病畜的肠道内活跃,最后随粪便从体内排除。由于轮状病毒存在交互感染,会造成患病牛间的交叉感染,加大病毒传播速度[1]。牦牛轮状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稳定生存,生存率极高,常规消灭细菌的方法能杀死轮状病毒,同时轮状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犊牛。环境条件不佳,尤其是寒冷潮湿的情况下,会造成牦牛患病率增加。同时饲料配比不当或饲喂量不足会造成犊牛营养不足、抵抗力下降也会增加患病率与死亡率。
饲养管理情况和卫生条件是影响牦牛轮状病毒发病率的主要原因。饲养管理不良,没有进行科学放牧,容易导致牦牛发生应激反应,使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下降。卫生条件对轮状病毒的增殖影响较大,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牦牛接触到轮状病毒的机会增多,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牦牛轮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最多为4d,患病犊牛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降低,部分有体重下降的情况,体温没有变化或略微升高。有典型腹泻症状,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部分患病牛粪便呈黄褐色,状态黏稠或呈水状,粪便中可能含有肠黏膜及未消化的肠道内容物,排便次数不等[2]。死亡率不高,但如果出现继发感染会大大增加死亡率。继发感染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较高。
4.1.1 加强新生牦牛护理
在接产时要做好器具设施的消毒工作,将新生牦牛的身体擦拭干净,提供取暖设施供犊牛保暖,尤其是寒冷季节,低温容易使犊牛的肠道损伤,进而增加轮状病毒的感染率,因此,对新生犊牛的保暖至关重要,新生牦牛需要设置单独的封闭牛舍进行护理,待其适应环境后再将其转移到其他牛舍中养殖,在移动犊牛时要轻柔小心,防止过度驱赶和粗暴移动导致应激反应。
4.1.2 监测牦牛情况
对牦牛的管理要有严格的观察监测制度,随时观察牦牛的精神状态,及时发现轮状病毒的侵袭,需要关注的情况包括采食量、粪便、饮水等。同时每天监测牦牛体温。一旦发现腹泻牦牛,要及时将其隔离并检测病因。
4.1.3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且规律的放牧有助于牦牛轮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在冬季舍饲期间要有符合牦牛生长发育的饲喂程序,定时定量饲喂,同时保证饲草料新鲜无霉变和冰冻。对于每天没有吃完的饲草料,要及时清理干净,禁止继续饲喂。此外还要注意营养的补充,提供精饲料是一种较好的补充营养的方式,日粮中还应添加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将食盐、营养素等营养物质的混合物涂抹在牦牛唇部附近令其舔舐,能促进牦牛生长,并提高其抵抗力。添加铁、锌等微量元素对预防犊牛感染轮状病毒和贫血都有较好的效果。
4.1.4 定期消毒
对牛舍、器具设施、牧场定期消毒,保证牦牛生存环境干净卫生。每天对牛舍进行清洁打扫,每周消毒1次,冬季舍饲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加强防暑降温管理,严防冷、热应激对牦牛的影响。
4.1.5 加强防疫
牦牛养殖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防疫工作,对轮状病毒采取免疫接种的方式进行预防。需要引种时下要严格检疫,避免在疫区引进牦牛,对引进的牦牛隔离检查,并检测血清中的抗原水平,防止引进带病牛,严格的检疫也能防止产出的新生犊牛后代抗能力差。
目前针对牦牛轮状病毒的治疗主要以口服药物或注射治疗为主,牦牛属于野性较大品种,在临床治疗时有一定困难。因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要兼顾牦牛状态,防止发生应激反应,或过分抵抗导致治疗人员受伤。
发现病牛应立即隔离到已消毒的清洁、干燥、温暖圈舍内,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病牛粪便及污染的垫草,对污染的环境和容器及时消毒。停止喂奶,让病牛自由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 (葡萄糖225g、氯化钠5.75g、甘氨酸35g柠檬酸0.27g、枸橼酸钾0.05g、无水磷酸钾227g,溶于1L水中即成)或葡萄醣糖盐水。并对病牛进行治疗,如口服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性感染,静脉注射4%葡萄糖盐水和4%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