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担负护卫国旗和鸣放礼炮任务,当日早晨的升旗活动再次被全球聚焦和网上刷屏,让人们倍感振奋、欢欣鼓舞。不仅如此,每当看到三军仪仗队的身影,人们总是周身热血沸腾,大国风范,惊艳全球。无论是阅兵的第一方队,还是欢迎外宾及国家礼仪、军队礼仪的重要时刻,甚至走向世界各地参加阅兵等活动,他们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都让国人引以为豪。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一位首批女仪仗兵的心路足迹,从而看到仪仗兵壮美背后的汗水与奉献。邱婧,山东临沂人。2014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第一批地方招收的女队员,荣立三等功一次。2016年考入南京军校学习,2017年底,被《解放军生活》杂志社评为第五届十大“魅力女兵”。
在我6岁那年,一张贴在床头的1999年阅兵海报在我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照片上英姿飒爽的双胞胎女领队成为我崇拜的偶像,后来,我无数次梦想着像她们那样穿着英姿飒爽的军装,在“向右看”中接受一次次检阅。
2014年,我高考遭遇“滑铁卢”,三分之差与梦想中的南京东南大学失之交臂。高三复读不久,得知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征招首批女队员,我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去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国庆前夕的9月30日,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我走进了仰慕已久的三军仪仗队。然而,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光鲜:长发短裙、英姿飒爽变成了无休止的武装越野、战术战备。每天端着七斤半的礼宾枪原地踢腿几个小时,冬天泪水和着汗水在额下结冰;双手磨出层层老茧,两臂痛得拿不动筷子,脚腕肿得脱不下马靴;胯骨被枪托磕得青一块紫一块,晚上双腿疼得不敢靠床……我从未想过那无限风光的背后竟是这般难以言表的艰辛。
两年的仪仗兵经历,使每个步伐都成了我的一次呼吸,成了我脉搏的一次跳动,这种特殊敏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如今在军校里,我还保留着记步子的习惯:从宿舍到教室,243步;教室前门到座位,28步。有人问我,仪仗兵两年踢多少正步?我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每分钟110步,每步75厘米,一年365天减掉周末和假期有302天,每天训练6个半小时,我踢过的步子加起来接近19400公里,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
仪仗兵有着非常严格的淘汰机制,让每一个人如履薄冰。每时每刻都有人因为小小失误离开队列,和“仪仗兵”永远再见。鲜有人知道,每名仪仗兵一年流下的汗水超过1吨,平均磨破7双马靴、正步行进8000多公里,这份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训练场上,班长对我们吼得最多的就是:“坚持、坚持、要坚持!”“忍住、忍住、你给我忍住”。班长说的坚持就是最累的时候也要守住标准,忍住就是抛弃某一刻想要放松一下的小小欲望。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看看三军仪仗队。我体会过“胸口的毛衣上结出了冰坨”的滋味。北京的严冬,行人们戴着棉帽手套围脖口罩全副武装,我们却穿着单薄的常服在寒风中练习站立,必须纹丝不动。刚开始冻得瑟瑟发抖,慢慢地开始汗流浃背,头发上结起了冰锥,常服由绿色变成了墨绿。而当结束了近3小时的站立后,胸口的毛衣上早已是一层厚厚的冰坨。
来了妈妈熟悉的声音“磊磊加油!妈妈等着看你踢过天安门!”可他万万没想到,已患癌症晚期的妈妈半个月前就去世了,他在电话里听到的是妈妈的录音,就连那些“嗯嗯啊啊”的回答也是姐姐努力模仿的。班长阅兵载誉归来,妈妈留给他的,却只有在头发掉光前拍下的视频,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见了最后一面。
2015年9月5日,我随队参加了俄罗斯“斯帕斯”钟楼国际军乐节。那一天,当我和战友们迈着豪迈的步伐通过红场时,我看到,前方的观众席上撑起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我看到,前排白发苍苍的老人双眼噙着热泪不停地向我们招手;我看到,俄罗斯总统卫队为我们行起举枪礼,希腊军人排排立正为我们竖起拇指。我听到,观众们高声呼喊着“中国万岁、和平万岁!”我听到,所有的乐团不约而同地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听到,“中国”雷鸣般的欢呼声萦绕在整个红场。
任务结束后,我哭了个昏天黑地。那是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是大国军人充满自豪的泪水。尽管我生活在军人家庭,但入伍前从未了解过仪仗队,更没想到自己的照片也会有一天刷爆朋友圈。就因为1米75的个头,我成了一名中国仪仗队女兵。走上红毯保障国事活动,接受习主席检阅,走出国门展现中国军人风采,这些完全都在我的意料之外。现在虽然身在军校,但我时刻关注着仪仗队的战友们,他们在电视上出现,我都要为他们加油。总之,仪仗兵的经历,是我军旅人生的开始。新时代,强国强军梦需要我们继续实践,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树立大国形象风范,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我自豪,我是中国仪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