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昌
摘 要:阅读小说要聚焦小说的矛盾,矛盾是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抓住小说的矛盾,进而分析小说的人物,小说的矛盾是小说的立足点,是小说线索的联络点,是情节发展的助推剂,是小说主题的归宿点,阅读小说需要从分析小说的矛盾开始。
关键词:小说;阅读;聚焦矛盾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小说单元主要集中在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可见小说单元的重要性。小说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教学大纲将其归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學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到了人物形象分析中,认为阅读小说就是分析人物,只要把人物分析全面,小说阅读也就结束了。这样的分析人物是孤立地分析人物、标签化地分析人物,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物形象,没有把人物真正放到小说中分析,只是静态地分析。阅读小说应从理解小说的矛盾开始,只有把握小说的矛盾,才能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矛盾。那么,分析小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呢?
一、矛盾是小说的立足点
小说要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行动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孤立的,必定会与生活中的人物或现实生活发生这样那样的碰撞,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处处不在处处在,时时不在时时在,生活根本离不开矛盾,可以说生活就是由一系列矛盾组成的,生活的发展就是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一个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产生,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小说亦然,一个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从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优秀的小说会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设计许多矛盾,而这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都会在主要矛盾下产生,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解决了。主要人物就生活在一系列矛盾中,鲁迅的小说《祝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以鲁四老爷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与祥林嫂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矛盾,次要矛盾是鲁四老爷与“我”的矛盾,鲁四老爷与祥林嫂婆家的矛盾,祥林嫂与婆家的矛盾,祥林嫂与柳妈的矛盾,祥林嫂与鲁镇其他人的矛盾,祥林嫂与“我”的矛盾。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这一中心矛盾,就抓住了小说的中心,可以说,没有祥林嫂与鲁四姥爷的矛盾,就难以塑造祥林嫂反抗意识这一性格特点。全文始终围绕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展开,祥林嫂一心想追寻自己的自由与幸福生活,而鲁四老爷却在极力维护封建礼教,支持婆家抢回祥林嫂,禁止祥林嫂参与年终祭礼大典,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边缘。祥林嫂就生活在这一系列矛盾中,如果没有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冲突,小说的其他矛盾也难以展开,小说的情节也就失去了依托,祥林嫂形象也就不丰富。矛盾是小说的立足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都与小说的矛盾密切相关,抓住了小说的主要矛盾,也就找到了小说的立足点。
二、矛盾是小说线索的联络点
小说的矛盾与小说的线索紧密相连,小说要围绕矛盾设置小说的线索,线索可能是小说矛盾的一个要素,也可能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还可能是矛盾的交叉点,矛盾始终围绕小说的线索展开,与小说的线索有着密切联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矛盾是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与贾府等级森严的礼仪冲突,而这一矛盾只能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行程上逐步展开,小说的线索就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围绕着行踪,小说的矛盾一步步推开。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教导女儿的规则与贾府的规矩发生冲突,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理解了小说的线索也就抓住了小说的矛盾,描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寄人篱下的心态,黛玉在邢夫人处站着听贾赦传话的小心谨慎,谢绝邢夫人苦留真情无奈,在王夫人处,“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的细心谨慎,在贾母处及时改掉不符合贾府规矩的习惯的细心,尤其是贾母问黛玉念何书,她知道与姐妹们读何书不一样,到了贾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只说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须认得几个字”,可以看出黛玉的小心与谨慎的性格,正是在进府行踪这条线索中展现出来的,小说的矛盾是围绕小说线索布设的。小说的线索和矛盾紧密相连,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小说的矛盾,有利于全面分析林黛玉这一形象。
三、矛盾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助推剂
矛盾有产生、发展、高潮、解决四个过程,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矛盾的发展过程与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分析小说矛盾的变化也就可以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分析小说的情节就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进而了解人物的性格,人物在小说中不断发展,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也在不断完善,小说的主要矛盾始终伴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矛盾的解决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同时也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塑造完成之时。《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与柯凡连科的争吵这一部分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恰巧也是别里科夫要求柯凡连科做事要符合规矩,要和政府保持一致,不要添乱,而这一点正是别里科夫性格中的核心部分,他不但要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要将别人装在套子里,要让别人按照自己设计的套子来生活,也就是说一切听从上司的命令,不要越轨,自己也成了沙皇俄国统治者忠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这样小说就完成了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的意义,当然在别里科夫代表守旧一方和代表柯凡连科新生事物这一中心矛盾下,小说也安排了其他矛盾,比如漫画事件中别里科夫与别人的冲突,骑自行车事件别里科夫与柯凡连科姐弟两人产生的矛盾,而这些又从属于大矛盾这一中心,如果没有这两个情节的铺垫,别里科夫和柯凡连科的冲突也不会这么激烈,这一冲突又造成了别里科夫的死亡。小说的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别里科夫的性格也就塑造完成了,我们读者才可能看到一个自负落后、处处捍卫沙皇俄国统治而必将灭亡的别里科夫形象。
四、矛盾是小说主题的最终归宿
小说的主题是在小说一系列矛盾的展开、发展、解决中体现的,归纳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的中心是围绕矛盾展开的,矛盾的冲突、解决又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小说就是通过描写人物活动,塑造人物性格,反映小说主题。分析小说主题必须从分析小说的矛盾开始,首先看小说围绕这一中心矛盾,展現什么样的事件,刻画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人物又是如何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从而抓住小说的主题,当然小说的矛盾不能孤立地去分析,一定要放到社会当中去分析,矛盾是由多重因素组成的,应着重分析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又是怎样推动了矛盾的发展,又是如何解决的。矛盾绝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一定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林冲与高太尉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起因是高衙内想霸占林冲妻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衙内一心想置林冲于死地,而林冲委曲求全,一个忍字贯穿了他的一切,想回家去和妻子团聚支撑着他的一切行动,支撑着林冲走到沧州,支撑着他想尽快结束牢狱回到家中,但高太尉步步紧逼,从京城赶到沧洲,最后因草料场倒塌,夜宿山神庙,听到外面火烧草料场爆响声和说话声,听到陆虞侯等人门外谈话,奋起抗争,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林冲与高太尉的矛盾中,看出“官逼民反”的主题,当然,小说的矛盾往往只有一个,但毕竟有一个主要矛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既有林冲与高太尉的矛盾,也有林冲与陆虞侯等人之间的矛盾,还有林冲与店小二之间的矛盾,更有林冲内心的自我矛盾,这些矛盾中,林冲与高太尉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是从属矛盾,是为主要矛盾服务的,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了解小说的矛盾,就能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小说的主题,在阅读小说中主要寻找小说的矛盾,小说的矛盾既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当然,分析小说的矛盾还是应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开始,理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现实的关系、人物与自身的关系,这些地方都体现着小说的矛盾。《老人与海》一文故事单调,桑地亚奇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了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鱼。归航中,桑地亚奇与他人、与鲨鱼、与自己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在这些矛盾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与鲨鱼捕斗,这一情节作者使用的笔墨最多,可以看出是主要矛盾,分析桑地亚奇与鲨鱼搏斗的情节、语言、细节就可以抓住作品不服输的硬汉主题,“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出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依照这样矛盾的叙述,桑地亚奇的人物形象也就鲜明了。
小说教学不是孤立地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要将人物置于一系列矛盾这一中心,依据小说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才可能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形象,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矛盾论[M].人民出版社,2014.
[2]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