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应用效果探讨

2018-01-19 11:36毕江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实践效果临床护理

毕江

【摘 要】目的:研讨风险管理措施实践于儿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儿内科接收的115例患儿为对象,按护理方式的差异将患儿分成风险组(58例)和基础组(57例),基础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风险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增加风险管理措施,对照两组患儿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出现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基础组护理情况相比,风险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率显著更低,风险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更高(P均<0.05)。结论:儿内科护理中实践风险管理措施,可降低风险事件出现率,并有助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儿内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1

儿内科收治的大部分患儿年龄较小,不能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另外,儿内科实际护理工作中的管理风险较多,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风险管理主要采取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等多种手段预判的护理风险,以达到规避风险因素、降低风险事件出现率的目的[1]。此次择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儿内科接收的115例患儿为对象,旨在分析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用于儿内科护理中的积极作用,报道详情如下:

1 对象、方法

1.1 病例来源

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儿内科接收的115例患儿为对象,按护理方式的差异将患儿分成风险组(58例)和基础组(57例),风险组:32例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年龄11个月-8岁,平均(5.7±1.28)岁;基础组:30例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年龄11.5个月-8岁,平均(5.8±1.31)岁;全部患儿家属知晓此次研究活动,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在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经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基础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即根据患儿病情及全身状况施予合理的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及健康宣教等,促使临床治护工作顺利进行。

风险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增加风险管理措施,详细如下:①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专门组建儿内科护理质量监控小组,针对护理期间常见的各种风险拟定相应的安全制度,比如,风险防范方案、突发急救制度、病区安全管理方案及年度风险管理规划等。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须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监控小组定期对各个岗位护士的工作质量、护理状况等予以考核,要求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加到监督管理工作之中,以实现互相监督、协作进步的目标。②强化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力度。组织儿内科护士定期参加相关法律、规范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等)的培训学习活动,使护士树立起正确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与护理风险应对能力。③护理风险预见性评估。依据过去的护理工作经验,对儿内科中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如意外跌倒、窒息、坠床、皮肤受损、用药错误、烫伤、脱水等)进行预见性评估,并将这些护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即高危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等,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④加强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护士准确、完整填写儿内科就诊患儿的基础信息及病情资料,完成护理风险和病情分级评估之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实行分级管理。比如,对伴有高危风险的患儿,需注意缩短轮值时间,增加病房巡查次数,并争取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日常健康宣教时,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全面的安全知识教育;注意做好床栏防护,预防患儿坠床;明确标识病区方向,热水区域要设置特大、醒目的警示标志,防止患儿烫伤;护士指导家长为患儿做好个人卫生护理,以防引发感染问题。⑤注重密切护患关系。在儿内科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当中,护士除了做好安全教育宣教工作外,还需注意密切护患关系,主动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掌握患儿心理动态和病情变化,并适度调整护理方案,以贴合患儿及家长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另外,护士要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给予各项治疗前,要将相关情况提前告知患儿家长,并在得到家长同意后进行临床治护操作。

1.3 评比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情况;向患儿家长发放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表,以了解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风险预知能力及应对能力、服务态度等,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对各项数据予以计学分析,计数数据表达为 (n/%),數据对比经检测;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率对照

风险组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出现情况为:2例跌倒,总出现率为3.45%(2/58);基础组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出现情况为:5例跌倒,3例坠床,2例用药错误,2例烫伤,总出现率为21.05%(12/57);风险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率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对照

风险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详细数据见于表1:

3 讨论

儿内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护理期间受到多种风险因素影响,当中涉及患儿自身因素、护理管理因素、护士因素及社会发展因素等,因此,儿内科护理人员应对工作中的各类风险事件引起高度重视[2]。通过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后,可以对风险因素进行提前评估和预防控制,使护理操作符合专业化、标准化原则,同时按照患儿个体差异作出风险预判,使护理管理更加适用于智力发育不成熟、自理能力较弱的儿内科患儿,从而完善了护理管理体系,降低了风险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使临床护理的整体质量得以显著提升[3]。此次研究中,基础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增用风险管理措施,结果指出:与基础组相比,风险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率显著更低,风险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更高(P<0.05)。由此得知,儿内科护理中实践风险管理措施,能显著降低风险事件出现率,并有助增强患儿家长对护理的认可程度,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刘玉琴.风险管理应用于儿内科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4):188-189.

赵永慧.儿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2):40-41.

陈小丽.儿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18-219.

猜你喜欢
实践效果临床护理
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微课资源实践效果研究
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效果分析
综合管理在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自动腹膜透析技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儿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