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昕昕
摘 要: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同时对比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管制,经过对比发现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成长,但是监管制度跟不上发展步伐,导致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与规章制度存在着漏洞,法律概念比较模糊。因为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体系不完善加上互联网平台漏洞的出现,常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出现欺诈现象。且监管多为人工操作,监管力度存在着难以把握尺度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完善,急需要构建一个安全化、信息化、全面化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金融;金融体系构建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全面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繁衍出许多互联网产品与技术,而互联网金融就是其中的衍生品,它是依靠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贷款公司等等与互联网相互合作、相互融会贯通,将互联网技术的便捷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结合,形成一种渠道便捷、服务质量更强,支付手段更便捷等优秀能力于一身新型金融模式,其代表为支付宝、微信、银联等等,不仅便捷着人们,同时还拉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这种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型模式将引领时代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会逐渐被淘汰,人们越来越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优异成果。
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实现了地域通、全国通、世界通,人与人之间就能相互进行转账支付,不再依赖现金,不用再去跑银行排队等半天办理业务,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不过在享受新型金融产业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互联网金融体制发展过快,一些弊端经过一段时间蜂拥而出,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若不能进行很好的预防治理,就会导致一些严重后果。举个例子来讲: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多国银行纷纷破产,人们根本来不及预防,美元开始贬值。2014年以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为代表使我国金融行业产生危机,借款人不知所踪,资金下落不明,导致平台资金链断裂,无法经营,进一步损害了其他被借款人的利益。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规律无预兆地爆发,令人措手不及,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我国亟待建设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体制,增强监管力度,给公众一个安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分类,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按具体的业务类型描述,并没有白纸黑字的详细统一的归类标准。本文将互联网金融产业按照其经营模式分为两类:
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其快速的信息传输技术,将传统业务移动到互联网平台中,产生出网上银行与网上股市、网上基金等网络业务,不仅快速,还节省成本。合法地利用互联网平台给顾客办理业务提供在线服务,不用排队更加节省时间,顾客可自主进行业务查询和业务办理,金融行业人员与顾客都可以不被传统金融办理的复杂工序所困扰,节省出大量时间办理其他事情。
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与旧的传统金融业务不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传统业务引进互联网平台中,又将互联网技术引进传统经济业务中去,让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利用,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透明及平等地参与投融资。这类互联网金融模式对网络技术很依赖,金融业务流程都在线上进行,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全过程取代,其典型代表是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的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的网络信贷是指资金拥有者通过第三方建立的网络融资平台将資金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出借给资金需求者,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和投资具有高收益率和低门槛进入率、交易方式灵活的特点,并且不需要抵押担保,对利率、期限的选择范围也较大。众筹融资则是指融资者通过网上的融资平台向众多的投资者融资,虽然每位投资者投资的金额可能不多,但通过少量的投资,投资者就能够从融资者那里获得高昂的回报。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大数据背景,在数据共享、资源信息共享的情况下展开,交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来完成双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维护好个人数据不被泄露,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信息的安全还关系到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声誉,如果资料外泄,企业形象就会坍塌。
然而,现在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还不全面、不牢固,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数据资料的泄露对于投资人与行业本身都存在着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要将投资人信息进行牢牢封锁,不能让违法犯罪和违规操作人员去利用,干一些伤害人民及伤害国家的事情。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模式将引领时代发展,而过去传统的金融模式将逐渐被淘汰,人们越来越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条件。这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实现了地域通、全国通、世界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就能相互进行转账支付,不再依赖现金,不用再跑去银行排队办理业务,大大地节省了人们的时间,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种新型模式还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且在成熟过程中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弊端。为此,我国要建设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体制,增强监管力度,从而给公众一个安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作者单位:潞安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贾楠.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监管博弈与监管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李刚,麻晓悦.探究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
[3]李静宇. 基于标准化管理理念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