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
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建构人脑。0~6岁是大脑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在孩子发展早期多掌握一些靠谱的脑与认知科学知识,那么孩子就能成长得更好,国家的未来就会更好。本文选编了《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部分Dr.魏一直在传播和推广科学养育的理念和方法。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快乐教育”。信奉快乐教育的爸爸妈妈认为,得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不能“训练”孩子,要顺其自然。没有不练习就能取得成就的天才,几乎所有的天才,都是后天的刻苦练习塑造出来的。
不管孩子想掌握什么能力,不管孩子的天赋有多高,练习都是必要的。实际上,脑科学原理是,没有充分的练习,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儿。你现在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扣衣服扣子,还能想着今天的工作计划,可是2岁的孩子就做不到。他刚刚通过近一年的练习,学会了稳稳地走路,还没学会扣扣子,这也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只有熟练到完全自动化、不需要费脑子就能做这个动作时,才有脑力去思考更高层次的事。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练习可以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能给更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
孩子不论是学琴,还是做算术题、培养思维能力,也都需要练习。不过,孩子的大脑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自控力和计划能力弱一点,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练习,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
关于练习的两个大坑:一万小时定律?熟能生巧?
关于练习,我首先指出两个大坑,你们不要踩进去。第一个坑是“一万小时定律”,说是只要练习一万小时,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所以很多人会拿这个观点来说服自己和孩子,安排孩子花大量时间练习。实际上,一万小时定律存在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在不同领域,学会一门技能的练习时间并不相同。比如,要想成为记忆类专家可能需要几百小时,要想成为优秀的专业演员,往往需要3500小时以上,而音乐学院优秀的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在20岁之前已经练习了一万小时。所以,不要把一万小时看作一个“定律”,人和人之间,不同技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一万小时定律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完全忽视了天赋的作用。实际上,成功与练习的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成功并不完全是靠时间堆出来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还有一个坑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这话句只说对了一半,大量重复练习确实能让人游刃有余,但在“生巧”之后怎样进步呢?从新手到专家,需要大量练习,而这种大量练习不能是简单的堆积训练时间的重复练习。
一个人需要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用学琴举例子,说说什么叫舒适区,什么叫恐慌区,什么叫学习区。如果让一个学琴半年的孩子弹C大调的哆、来、咪三个音,他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这个就是在他的舒适区里。也就是说,这个区域里是孩子已经知道的知识或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如果让这个孩子弹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孩子不太可能完成,他会感到困难、无助,甚至害怕困难和失败。这就是所谓的让人恐慌的难度,是他的恐慌区。也就是说,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孩子现在的能力。学习区则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比孩子目前的水平高一点,但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努努力、踮踮脚尖能够得着。比如,你让刚才那个孩子练习巴赫的小步舞曲,他很有可能从中找到乐趣,熟练地演奏出来。
无论是练琴、写字,还是其他任何学习,都应该让孩子处于学习区。总在舒适区待着,重复练习已经熟悉的东西,孩子沒有进步,可能会学不下去,或者懒得努力,甚至容易厌倦。但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特别难的任务,孩子也会害怕,会退缩,不愿意学。在学习区练习,孩子会感到有些挑战,但这种挑战是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完成挑战之后,孩子会有成就感,这样他会更有动力继续学,并能不断进步。
刻意练习,你可以帮孩子这样做
一个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一般来说要到20多岁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孩子小时候,父母需要承担起一部分前额叶的功能,比如帮助孩子分析、判断、规划目标、整合信息等。具体到刻意练习这件事上,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下面这些事。
首先,帮孩子分解任务,将一个任务分成小目标来练习。人脑有一个特点,它同时操控的信息量有限,你把复杂的任务分成块,反复练习练到自动化,就容易把复杂信息储存住。比如一首钢琴曲,孩子练了很久都练不好,产生了畏难情绪,看上去这任务是在他的恐慌区。这时你可以帮助他把这首复杂的钢琴曲分解成更小的任务,让任务落到孩子的学习区。可以先练左手,再练右手,分别熟悉之后再合手;合手的过程中,如果在哪个地方总卡壳,就多练习这个地方,一直练到能流畅地弹过去。
孩子发现自己并不是不会弹这首曲子,而只是在一个地方卡住,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有了信心,愿意练习。如果孩子真的遇到很大的困难,你也可以跟老师商量,看看能否先换个曲子,调整一下难度。当然,如果你发现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完成,那么也要跟老师商量把难度调高。总之,记住一点:去学习区练习。
其次,在安排练习时间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时间长度,前面我说过,成功跟练习时间长短不完全成正比。另外,如果总的练习时间一定,把练习分散开来,分成多次练习,效果更好。还是以弹奏一首曲子为例,你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就不如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小批量的持续练习最能加深记忆。分散练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有反思的空间,回味昨天可能哪里不对,今天换个方法试试看。分散练习相对于集中练习的优势,是被脑科学反复证明了的,它和人的记忆系统的特点有关。
最后,你要给孩子反馈。大脑的学习机制是这样的:先做出一定的行为,然后看它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去修正策略。比如孩子做完作业,老师会判分,还会讲题,告诉孩子错在哪儿了。而弹琴能获得更加直接的反馈,弹错一个音,孩子自己就能听出来。但有时候在节奏上、表情配合上的错误,孩子可能自己不知道,你最好能及时指出。有些家长说,我不会听怎么办?你可以找来钢琴家弹的同一首曲子给孩子听。还有,我说的反馈可不是只挑错。孩子在哪些地方表现得好,你也得表达出来,让孩子在这方面保持。如果你只会骂“你怎么这么笨”,孩子永远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你只会夸“你弹得真好”,孩子也不知道哪些优点应该保持。如果孩子从学习区突破了,记得要及时给他正面反馈,培养他喜欢挑战、享受挑战的心态。
给孩子的反馈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要及时,另一个是要具体,越具体越好。
Dr·魏的小叨叨
虽然我主要以练琴来举例子,但实际上孩子所有的学习都一样。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家长应当充当孩子的教练。教练要懂得依据队员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做父母的也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帮助他调整难度。如果你发现学习任务对孩子来说太困难,得考虑将它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落在孩子能力可及的范围内。这样,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有成就感,就能更投入和专注于下一个小目标。如果你发现任务太轻松,则需要把难度调高。
好成绩也不是完全靠时间堆出来的,合理安排,分散时间练习,更有利于孩子掌握和提高技能。然后,你还要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哪里不足、哪里优秀,要给孩子具体的反馈。最终你会发现,通过练习,孩子掌握了更多知识和技能,他会更自信、更快乐。你会发现,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做到关注孩子的表现,给他及时反馈,其实就是做到了一个优秀的私人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对,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