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018-01-19 02:48李培欣
现代园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山森林公园应用

李培欣

摘要:通过解读西山森林公园景区中应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借景理法所体现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中国传统造园意境,指出中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表现手法,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造园技术实现自然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关键词:西山;森林公园;传统造园艺术;应用

园林是一种文化载体,既有物质形态的感性色彩,又有潜在的精神意义。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点,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传统园林表现手法与意境营造的巧妙之处在于认识宇宙因果关系。计成在其专著《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意境的精辟总结。“天开”、“人作”景观的和谐共生,体现着他对造园技艺最高境界的追求。如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造园之果,那么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正是实现“天人合一”意境的造园之因。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景区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荟萃之地,承载着宗教与旅游双重功能,在多元文化渗透下形成了丰富的寺庙园林景观,在昆明寺观园林中具有代表性,对其造园艺术表现手法的调查研究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1因借之巧

计成所倡导的“因借”法则沿袭了传统“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2层含义。“因”,有凭借,根据之意。“借”,指借景。计成提出的5种借景方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涵盖了空间与时间2个层面的借景,也同时强调了“构园无格,借景有因”这一因借不可分的主张。本文将“因借”要素分为自然、人文2类,结合西山景区的应用实例展开阐述。

1.1因借自然

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园林往往选择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山林野地、河滨湖畔,以期人神相通。山林风貌具有高差起伏大、景象多样、多层次、立体化、景观视点视域多变的特征,方便僧侣参禅修行。位于昆明西郊的西山森林公园,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属山林型园林环境空间组合方式。根据对西山景点地理位置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山上大部分景点均建造在东向坡,东向坡面靠山面湖,面朝开阔的滇池获取充足的采光,植被长势较好。各景点充分利用了山体地貌的连续性和山地本身所具有“高、凹、曲、深、峻、悬、平、理”的空间变化,创造出既个性又统一的园林环境。

1.1.1峰峦。借山俯合,合往往是高潮,总结的所在。1985~1986年间开发的罗汉山上层游览区,分别于罗汉峰顶建凌虚阁,美女峰巅建广寒亭,两峰之间建迎曦亭。西山公园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凌虚阁形成了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位于峰顶的凌虚阁塑造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合空间。游人登临凌虚阁以俯角10°左右范围俯视滇池风貌,山脚滇池胜景、昆明城区风貌、远处凤鸣山、金马山、凤凰山尽收眼底,水平借景四周山峦峰巅云雾缭绕、与迎曦亭隔空相望互为借景。

1.1.2崖畔。以龙门石窟、三清阁建筑群为代表的道教建筑群“因”断层崖畔而建,是西山最具特色的景点。开凿于公元1781~1853年的龙门石窟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3人分3阶段历时72年完成。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打破了模山范水的传统做法,巧用“因借”手法,利用险峻的千仞削壁虚、危、难的特征,凿石室,开石道,筑平台,尽量凌空,突出其危。石室和石道上开凿透景口,形成框景,突出俯借。达天阁月台处强化险境,强调天际线,让出风景面,敞向开阔地带,凭栏远眺,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迂回石磴道随山势盘旋而上,石道旁兴建了烟雨亭、遥骋亭、晚照亭,供游人更全面观赏滇池。三清阁建筑群共九层十一阁,采用散点式布局,建筑凌空布置,多呈30。~60。较为舒适的借景视角。苍崖间层楼叠宇,亭阁交辉,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带来多样化观景体验。

1.1.3山间。太华寺、华亭寺因借山间地势,利用山间斜、幽、窄以及山间斜坡上往往形成一面到三面的开阔地带的特点,营造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太华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太华山腹,座西面东,东临滇池。采用四合五天井的规则式庭院布局,依山就势,利用山坡的高差以及山腰较为平坦的地势分层布置观赏点,布局严谨却不单调。拾阶而上,石牌坊、天王殿、望海楼、缥缈楼四层不同制高点既能反复借景滇池,也能互成借景。于天王殿平台向前望去,层层叠叠建筑景观融合滇池风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油然而生。“借者園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寺内亭、阁、廊、池汇成曲,清幽恬静。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分出游廊,与两厢亭阁楼台相串连,回廊通透,一览滇池。回廊上漏窗景墙使空间虚实相间,相互渗透,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1.1.4水石。无论是在视线可及层面的借景,还是空间特征层面的意象营造,都是对一定尺度空间的借与引,重视对细部的处理可以让园林各要素相互借景。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太华寺因地势限制,庭院内无大量外景可借,于是“因”水“借”景,蓝天、白云、水榭、假山映入天池中,“假山之静,池水之动,山影之葱郁”,宛如移缩的滇池风貌,动静结合同样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这种“园边有山”“园中有山”的空间效果转变,是山林地造园在处理地块空间有限情况下,扩展空间体验的有效手段。华亭寺位于西山之腹,园内利用水景借近部景观,在天池和水钵底层种植莲,上层种植浮游水草及睡莲,水中倒影蓝天白云、周围古树林木、寺院建筑,锦鲤在水中嬉戏,仿佛令游人化作仙鲤畅游在佛国的极乐世界。将空间中的具象景观转化为水中意象景观的处理手法既能赋予园林人文意义,也是对自然的致敬,体现着造园者的“天人合一”思想。

1_1.5应时而借。利用季相与时相的客观性以及气象的无序性和偶然性所体现出的诗情、画意、灵动、精妙的视觉感受是山水画所不能实现的园林景象。正如赵朴初诗句所描述:“密翠疏红晚有姿,西山景色四时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季相变化,一日之中朝夕昼夜的时相变化,以及阴、晴、风、雨、雪的气象变化,使得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西山四季皆有景可赏,春天植物葱郁,春意盎然;夏日晴空万里,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秋季龙门“碧鸡秋色”为景区添彩;冬日晨雾缭绕,行走于迷雾中脚底凌空,奇险无比。登凌虚阁可观朝辉夕照;龙门、三清阁可望旭日;太华寺、华亭寺天池赏夜月。

1.2因借人文

造园者将神话传说、宗教文化、诗画等文化艺术融人人作园林,赋予了园林人文精神,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形成了龙门石窟、三清阁等独具一格的宗教园林。景区中众多宗教活动、神话传说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人光顾,“三月三,耍西山”成为昆明人民的传统习俗;龙门石窟上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至今让“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说法流传民间;三清境中的孝牛泉因牛犊孝母的故事,让游人驻足细品这曾经本无人问津的泉眼。景区中匾额楹联、碑刻、造像、提咏也让园林处处有深意,龙门南门门柱上的对联“作孝作忠今古圣神常在,允文允武山川风气全开;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除了倡导悟道修仙外,也把做人做事的哲理寓意于自然景物之中删。太华寺石坊柱上一联“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表现着造园者随居深山,仍挂世间百姓的心理。因借人文体现了造园者的人文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是在因借自然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实践。

2体宜之精

巧而得体,精而合宜,是评价“因借”法则好与坏的标准。造园不止于因地制宜,体宜之体也不仅仅只具有体制,规划之意。所谓造园得体,即合理利用各园林要素,结合对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衡量下所做出的“合宜”规划与“得体”设计,形成不同类型园林的风格与特点,使之具有独立性。

2.1合宜规划

所谓规划即是对园林空间的营造。西山是典型的寺观园林,必须具有宗教与旅游的双重功能以及浩大的空间容量和灵活多变的建筑格调。为满足僧众、香客使用的便利性,选择了昆明近郊“向阳近水,依山面水”的宜居环境。三清阁和龙门石窟建筑群选择依崖畔而建,建筑统一坐西向东,背倚罗汉山,面临滇池,上接云霄,下临绝壁。崖畔造景,既能突出建筑形象,借势取雄,充分借景寺外园林环境,又方便就地取材。凭借罗汉崖的石材便利,龙门建筑群石道、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果等,均在原生石上雕凿而成。考虑地势及安全因素,三清阁建筑和龙门石窟的建筑尺寸均较小。选择建造于山间的太华寺、华亭寺,根据宗教功能规划了庄严肃穆的规则式庭院布局,能够满足大型殿阁的建造,方便营造寺内园林环境,打破建筑空间的单一景观。

2.2得体设计

设计是对园林风格的营造。寺观园林有许多宗教文化内容的渗透,本身具有文化艺术价值。三清阁七十二阶石阶所代表的七十二地煞星,三十六级石阶所代表的三十六天罡星的设计体现着造园者在细部对宗教文化氛围的营造。将宗教文化通过雕刻壁画、摩崖造像的手法融入观景平台围栏等园林人工建筑,既能警醒生活在寺观的僧人,也能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让到访的游人受到宗教文化的洗礼。无论是自然式布局的龙门石窟、三清阁,还是以规则式布局的太华寺、华亭寺。对园林细部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运用,都凸显着园林的个性,通过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也表现着园主的修为。

3结论

(1)西山森林公园各主要景点运用“因借体宜”的造园手法,将人工小筑融入天地大园,借自然出奇险,借人文显内涵。合宜的规划实现天地融合,得体的设计塑造园林个性。将传统山水画艺术,传统造园艺术,传统哲学结合;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结合;生境,画境,意境结合,实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境。

(2)“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表现手法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家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范畴。运用“因借体宜”手法既能事半功倍布置景观,获得更丰富的景观,既能满足园林使用者的物质、功能需求,又能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满足园林使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3)現代园林规划往往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文化内涵,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缺乏对园林风格的营造;二是造园表现手法单一,对中国传统造园表现手法的学习和借鉴不够深入。自然与人文元素的多样性为园林借景理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探索可能,只有在对传统造园艺术理法的继承与学习基础上创新与发展,才能让新的造园理法产生具有更大空间。

(收稿:2017-05-02)

猜你喜欢
西山森林公园应用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森林公园游记
睡仙亭
凶器哪儿去了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