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丽,曾振英,魏晓丽
(西安市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2)
静脉输液属于儿科临床诊治中较为常见的有创性给药途径。学龄前儿童在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等心理应激反应,再加上患儿本身的静脉条件,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率增加,这样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工作效率,耽误患儿治疗时间[1]。本次研究旨在研究学龄前儿童进行语言沟通和诱导技巧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于于2016年5月~2017年8月接受的15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意识清楚、皮肤无破损且血管弹性好,均排除聋、哑、痴、呆患者。采用盲选的方式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中有男性患儿76例,女性患儿74例,年龄在3~7岁之间,平均(5.2±1.4)岁,其中52例呼吸道感染、50例急性喉炎、28例急性支气管炎以及20例其他疾病;实验组中有男性患儿77例,女性患儿73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5.3±1.3)岁,其中50例呼吸道感染、48例急性喉炎、34例急性支气管炎以及18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参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输液前对患儿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实,核实完毕后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实验患儿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语言沟通以及诱导技巧应用。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以及情绪变化,采取相应的口头或者肢体语言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或者用诱导的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并让家属积极配合[2]。比如用亲切的语气告诉患儿打针不疼或者用有趣的肢体语言以及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有效缓解患儿过激反应,促进穿刺操作顺利进行。穿刺操作以及心理干预均在患儿意识清楚的时候进行,由经验丰富的,穿刺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完成,并详细记录整个穿刺过程以及患儿的反应。
观察两组患儿的反应和穿刺情况。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儿停止啼哭的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停止啼哭的时间对比 [n(%)]
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情况对比 [n(%)]
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在学龄前儿童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穿刺时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等抵触心理,其过激反应导致穿刺成功率不高[3]。因此,在整个穿刺过程中采用语言沟通以及诱导技巧,护理人员通过使用亲切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口头或者肢体语言沟通,同时让家属积极配合协助穿刺操作顺利进行,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缩短患儿的啼哭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4]。
综上所述,在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采取语言沟通与诱导技巧,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消除患儿内心的恐惧,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
[1] 刘胜华.语言沟通及诱导应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4038-4040.
[2] 朱 琴,陈小燕.前瞻性护理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140-142.
[3] 李周碧.前瞻性护理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2):84-87.
[4] 武玉娟,张世梅,马 娟,等.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实际效果观察[J].甘肃医药,2016,35(6):46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