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红
(江陵县白马寺镇中心卫生院,湖北 荆州 434103)
呼吸衰竭是院前急救常见危急重症,起病骤然,病程进展快,致死率较高,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给予吸氧,改善肺部通气状况,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1]。此次试验旨在探究无创正压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作用,结果如下。
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救中心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赶往现场施救的96例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8:20;平均年龄(60.53±7.15)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29例,Ⅱ型呼吸衰竭19例。对照组48例,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9:19,平均年龄(61.02±7.04)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27例,Ⅱ型呼吸衰竭21例。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患者均知悉此次试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予以常规呼吸衰竭抢救治疗,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予以气囊面罩通气,每分钟20次,快速建立人工气道,应用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支气管扩张剂及血管活性药物等,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送至最近的医院就诊,静脉通道输入葡萄糖、维生素、氯化钠等物质,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采用口鼻面罩法,将呼吸机调整为S/T模式,双水平正压通气,起始压力值为10~12 cmH2O,吸气峰压为12~26 cmH2O,呼气末压为4~8 cmH2O,氧流量设置为每分钟2~10 mL,吸氧浓度范围为40%~55%,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0~16次。根据患者呼吸状况,调整吸气峰压和呼气末压,是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之上。
治疗后1 h,对比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及血气指标,具体包括: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样饱和度(PaO2)、动脉氧饱和度(S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本次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在计量资料方面,采取(±s)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如果P值低于0.05,代表两组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价值。
治疗1 h后,观察组HR、RR、PaCO2)低于对照组,而PaO2、SaO2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n HR(次/min) RR(次/min) SpO2(mmHg) PaO2(mmHg) PaCO2(mmHg)观察组 48 78.5±10.3 19.4±2.2 85.2±7.4 65.0±5.9 67.4±6.0对照组 48 85.6±9.7 24.3±2.6 71.3±5.2 58.6±6.3 71.3±6.5 t-8.037 8.259 10.576 11.275 7.234 P-<0.05 <0.05 <0.05 <0.05 <0.05
无创正压通气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先进的一种治疗方式,可模拟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具有一定的呼吸系统替代功能,能够帮助支气管哮喘患者调节呼吸系统,增加患者肺部通气量,降低呼吸耗氧量,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同时通过保持较低呼气压,来对抗内源性呼气正末压,加快气体排出速率,增加功能残气量,从而达到调节通气/血流比例的目的[2]。相对于常规的鼻导管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具有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的特点,且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能够帮助呼吸衰竭患者快速建立气道,维持正常通气,从而恢复机体正常循环。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应用气囊面罩通气,观察组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h后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及血气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值得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1]黄 海,郑 臻,陈依林,黄 华.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时机选择方案差异对重症CA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02):288-291.
[2]李成玉,夏晓东,方益峰,陈心怡.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0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