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鸿雁
近年来,通化市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把软环境建设作为推进振兴发展最大的硬资源、最大的软实力、最大的降成本和关键的硬支撑,紧密结合通化绿色转型和振兴发展实际,以“打造一个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服务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发展环境”为目标,围绕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持之以恒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了民间活力的“加法”,民间投资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201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5.3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民间投资527.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8.1%。全市民营经济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92亿元、同比增长2%;上缴税金36.5亿元;企业户数达到15919户,同比增长27%;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7.9%,比全省平均值高5.3个百分点。国内外客商对通化市的投资信心和意愿明显增强,全市共引进域外资金394.2亿元,实现利用外资1.4亿美元。
加强领导,为软环境建设提供保障。为深入贯彻全省“三抓”会议和软环境建设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软环境建设各项工作,通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开展了7次调研,召开了4次会议推动工作部署。在设立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政府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并将软环境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为软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机制和制度层面,制定出台了《2017年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通化市软环境建设企业评议部门制度(试行)》《通化市软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整合全市软环境建设力量,充分发挥“放管服”改革办公室综合协调、政务公开办公室平台服务和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督察督办的作用,对行政审批项目进厅、“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等重点工作,三方联动、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闭环,效果十分明显。
简放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推动行政权力阳光透明运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数量从4776项减少到2671项,减少44%,行政审批项目由473项减少到321项,减少32%,行政审批职能得到全面规范,实现了非行政许可“零”审批。在全省率先向市辖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先后4次向市辖区下放、授权2321项行政职权,其中东昌区49项、二道江区87项、医药高新区2274项。为确保基层真正“接得住”“扛得起”“落得实”“用得好”,放权之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问需基层,从上级“端菜”变为基层“点菜”,确保下放的是基层亟须的、含金量高的权力。放权后,由市直各部门对基层执法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新华社等中、省直媒体多次采访报道了通化市简政放权方面的经验做法。
对标先进,政务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组织开展了“对照先进找差距,树立标准谋创新”活动,通过“寻标”“对标”“立标”“达标”“评标”“兑标”6 个阶段,查找自身不足,主动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2017年6月,通化市组织40个部门带着“寻标”课题,赴浙江省考察学习;2017年9月,市长带队到浙江省台州市进行了对接。通过学习先进、对标先进,通化市政务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一是集中办理,不断压缩审批时限。按照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的要求,通化市提出“大厅之外无审批”,部门、项目进厅率实现100%。以东昌区项目审批业务向市政务大厅集中为试点,全面推行市、区投资项目审批“一地办理”。采取集中推演、模拟办理等方式,先后5次对行政审批时限进行压缩,审批时限从法定平均22.6个工作日压缩到6.4个工作日,比法定时限减少了16.2个工作日。推行“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的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办理证照时间从20余天压缩到3天,90%以上的证照可当日办结。二是优化流程,推进审批事项阳光操作。对市本级321项行政许可项目基本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围绕项目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等16个方面的内容,逐项制定《办事指南》和《行政许可项目运行流程图》。着力推进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公布第一批157项“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在政务大厅设立邮政EMS快递窗口,按需免费同城送达、异地邮寄。三是健全机制,促进审批服务优质快捷。对政务大厅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了配套设施,全面优化服务环境。建立了政务大厅窗口人员《考核办法》和《量化标准》,实行首问首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优化政务服务十项规定》。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模式,全流程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已上线运行。开通了网上开证明服务,居民补领、换领身份证、驾驶证、牌照等实现异地办理。基层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9.3%。截至目前,办结公共服务事项超过13万件(次)。整合国税、地税业务,实现了涉税业务“一窗通办”,建立了全省首家办税咨询服务中心,推行网上办税,涉税事项90%实现“零跑动”。2017年9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在通化市召开现场会,推广了通化市的经验做法。
阳光运行,推进政务信息全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紧紧围绕“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5公开,对经济社会政策、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行政权力运行等17个领域信息实行全公开,促进政务信息的共享共用,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743条;受理依申请公开7件(次),答复率100%;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或重大舆情233次,政策解读33次。
清费减税,企业负担明显减轻。坚持“放管服”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出台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清费减负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营改增”工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涉企收费等进行全面梳理,共计取消、停征、降低涉企收费政策38项,清理涉企中介服务事项30项。在降低企业成本6.6亿元的基础上,2017年又为企业减税、退税7.5亿元。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活动,深度挖掘在落实中出现的偏差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保证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强化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全覆盖。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健全随机抽查系统,完善相关细则,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工作调度,切实保障“双随机一公开”的工作进度和质量。截至2017年11月,已为全市53个部门授权,制定“一单两库一细则一计划”397份,确定随机抽查事项672项,执法人员1385人,涉及检查对象13765户,比省里规定目标提前2个月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