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生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论断清晰地表明,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使我们感到目标更加明确,也使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文化是文艺的内在根脉,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体现。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每个文艺工作者而言,既是认识上的高度,也是使命在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前进航向。
文艺是触及心灵、砥砺精神的事业,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优秀文艺创作的重要精神支点,同时也深深地融入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美的形式、美的力量,揭示社会进步的本质,传颂先进的思想文化,激励人们奋发前行。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理想。
无论是从古往今来的文艺现象方面看,还是从学理逻辑的分析判断方面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坚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向着理想目标迈进。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优秀文艺理论与评论成果。面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文艺工作者,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并自觉担当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同时还需要悉心体察,锤炼心志,需要有能力、有才情,甚至能以独特的审美发现历史穿透现实,力求有更大作为。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诗歌创作是这样,其他文艺创作是如此,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也是如此。与民众休戚与共、与时代息息相通,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精神品格,这就要求文艺家要建树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或文艺评论,才能弘扬时代主旋律,才会具有照亮人心、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