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的白种人、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皮肤老化图谱,用标准化照片展示了20种面部皮肤老化临床征象,如口周皱纹、下巴褶皱、眼睑松弛下垂等。根据严重程度对这些征象进行临床分级,结果显示,每种征象随年龄增长都呈现出特定的退化,不同种族呈不同的比率。以往的研究还证实,某些面部征象(褶皱、皱纹)可能更容易受面部表情(如微笑)的影响,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与外貌特征有关的个人和社交层面的信息。通常,我们只需一瞥,就能将所有信息快速整合,对一个人的年龄产生感知,直观、自发地进行“较年轻或较年长”的判断。
人日常是保持直立状态活动,一天中有1/4~1/3的时间因为睡觉而采取仰卧的姿势。所以人体不仅会一直受重力影响,且重力作用的方向会随人体与地球水平面相对角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弯曲、横卧)会通过限制人体的某些基本功能(血压、脉搏等)来适应。由于体液(血液、淋巴液、间质游离液)会很显著地受重力影响,因此能够解释这些基本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虽然面部皮肤的许多物理特性已被证实会根据空间位置变化而发生改变,但研究数据仍相当匮乏。
几乎所有的临床病例或研究都采取直坐位来拍摄人颜面部的照片。而对面部美容学的特殊研究显示,当调整志愿者的位置(直坐位或仰卧位)对其进行2D或3D拍照,许多面部征象会出现轻微改变。因此,该研究旨在运用标准化照片和临床分级来评估面部征象:①鉴别和定量个体从直坐位快速转换到仰卧位时面部征象的变化;②评估不同年龄志愿者可能出现的变化幅度;③评估体位变化对年龄感知的影响程度。
1.志愿者:30名24~73岁白种女性志愿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正式授权其肖像权后参与到研究中。
2.拍照条件:志愿者面部照片拍摄于一间无反光墙面且适合拍照的暗室。志愿者均用黑色头巾遮盖头发,避免头发对感知和临床打分的影响。拍摄前,用棉片轻擦面部,以避免皮肤油光的干扰。志愿者呈脊柱垂直且视线水平的体位(直坐位,U)坐在椅子上拍摄面部照片;几分钟之后,志愿者平躺在一张完全水平且无任何物品的床上(仰卧位,S)进行第2次拍摄。用配备60 mm微距镜头的Nikon D8照相机拍摄数码照片,两种体位均使用相同的照明程序。
3.照片评估打分:由15名经过训练的分级员参照《皮肤老化图谱/白种人》,对所有志愿者两种体位的9种面部老化征象进行分级,包括:鼻唇沟褶皱、皱纹(上下唇、前额、眼间、眼下部、唇缘)、下垂褶皱及颈部皮肤老化加重情况。用SPSS 17.0软件通过3因素(位置、志愿者、专家)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危险系数(显著性)α=0.05。考虑到仪器实际操作的局限性,未记录个体的肤色情况,因此不能排除两种体位转换可能出现的由于血流量轻微变化所导致的肤色细微改变。
4.评估感知年龄:该项评估旨在了解对年龄的感知随空间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差异以及随实际年龄而变化的程度。20名无经验的18~60岁白种人小组成员(没有规定任何社会职业类别)在不知道志愿者真实年龄的情况下,对60张不同年龄段的随机照片进行感知年龄归类。用SPSS 17.0软件通过3因素(位置、志愿者、专家)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阈值P<0.05。
1.定性研究:采集6个年龄组即25岁组(<30岁)、35岁组(30~40岁)等中12名志愿者的24张照片(12张直坐位,12张仰卧位)。对所有的配对照片进行快速检查,总体来说几乎所有仰卧位面部都显得更胖。评估每对仰卧位/直坐位照片,主要有以下两个观察结果:①相比直坐位,仰卧位照片整体面部外观会随年龄变化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对较高年龄组的影响明显大于较低年龄组(25岁组和35岁组呈轻微的改变);②相比直坐位,仰卧位时的改变主要出现在面下部(鼻中部至下巴)。无论年龄如何,前额或鱼尾纹都极少发生改变。然而在唇部和下巴区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仰卧位时,这些部位的皮肤深褶皱显著减少或几乎消失,且主要出现在较高年龄组(>40岁)。
2.定量研究:
(1)面部大小的整体变化:仰卧可轻微改变人面部的整体几何结构。以眼间距为个体参照,对每张照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仰卧位时,所有志愿者面部宽度(颧骨间的最大间距)增加了2%~5%,而高度没有变化。
(2)临床评分:对所有年龄段志愿者两种体位的9种面部征象进行打分(均数±标准差)。结果显示,仰卧位时,面下部6种征象的严重程度明显减少,而面上部3种征象严重程度没有改变或轻微增加。
(3)年龄对临床评估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分析重力随年龄变化对面部征象的影响,志愿者被任意分成3个年龄段(20~39岁,40~59岁,60~79岁),用平均分值表示其差异(即仰卧位值减去直坐位值)。结果发现,仰卧位时,面下部的改变更多(严重程度较低),且随年龄增加幅度更大。相反,所有志愿者前额和眼部的皱纹在仰卧位时加重(严重程度增加),且随年龄增加而更加明显。眉间的皱纹(川字纹)没有改变,且与年龄无关。
(4)空间位置对年龄感知的影响:与直坐位相比,仰卧位可使所有志愿者的感知年龄平均降低3.8岁。将志愿者按真实年龄分为年龄>55岁和<55岁人数相同的2组(15∶15),结果显示,>55岁组被感知的年龄明显降低约6岁;而<55岁组被感知的年龄仅降低约2.4岁。
该研究就90°空间位置旋转对面部引起的各种改变进行了原创性的探讨,主要是为了探索重力对某些面部皮肤老化征象的影响。为了了解该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应使用相似的方式对男性以及其他种族人群进行验证。
研究观察到由两种体位的转换而导致的改变几乎是即刻的,因为两张照片拍摄间隔均小于5 min(由体位改变而调整拍摄条件所需的时间)。
对于白种人女性,较年轻组(<40岁)在体位转换时出现了轻微改变,表明其皮肤老化的临床征象仍处在“初期”,临床分级较低。在较年长组(>40岁)中,深的唇线和口周皱纹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少或消失,而前额或眉间皱纹几乎保持不变,这些可能是该研究最重要的发现。除了眉间皱纹外,仰卧位对“垂直”(与鼻长轴平行)皱纹比对“水平”皱纹(前额部皱纹)的影响更大。仰卧位可以明显影响对年龄的感知,尤其是对较年长的志愿者,导致对其“更年轻”的主观判断。同时也表明面下部征象的老化程度会影响对其年龄的感知。
仰卧对面下部造成的视觉改变令人不解,但提示该姿势会导致皮肤至肌肉筋膜/骨骼间内力的快速重组。皱纹的形成明显与面部皮肤内的张力有关,整个面部张力(由头皮到下巴部下拉的重力,和由鼻子向耳部拉伸的“新的”力)的改变可能导致仰卧时垂直皱纹(口周)被拉开,而水平皱纹(前额部)则被延长并加深。仰卧时重力还会引起面颊的皮肤组织向耳部移位,因此增加了面部的宽度,但与年龄无关。值得注意的是,Langer线(整个面部的张力线)目前被认为更加动态(相较于静态而言)。整形外科的研究已证实mala脂肪垫随年龄在面颊部位的位置改变是鼻唇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联合这些张力的变化,该研究并不能排除活动的间隙内游离水沿邻近组织重新(并快速)分配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浅表组织(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和肌肉筋膜等)的明显变化可能通过保留和交换其间隙的游离水的来改变它的特定容量。从这样一个观点考虑,影响人体内水份保留和分布的要素(盐、药物、激素平衡、月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面部的外观。常用的直坐位会使面部直接受重力的影响,理论上会使更多的间隙游离水积聚在人的面下部。此外,皮肤及相关组织(脂肪和肌肉组织)在人体面部分布并不均匀。换言之,总的间隙游离水在人体面部很可能也呈不均匀分布。因此,仰卧位会使一部分这样的游离水向邻近区域快速的重新分布,引起面部宽度的轻微增加,所有志愿者都有这个共同点。
总之,该研究深刻认识到这些结果带来的是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答案,还需要其他学科,即物理学、整形外科学、法医学研究者进行更多的观察和补充。无论如何,该研究所提出的方案可为观察人体面部外观提供新的视角。不管其机制为何,重力能够显著影响许多因时间和环境联合作用而逐渐导致的面部老化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