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养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1-19 22:12
浙江畜牧兽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养蜂业蜂业蜂场

(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1)

养蜂业是浙江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蜂业的发展,2015年在江山启动全省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将发展壮大蜜蜂产业作为全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按照“做优生态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产业链”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蜜蜂产业提升发展工程,在“产业层次提升、精准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蜜蜂产业已成为全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成为浙江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 发展现状

1.1 发展态势 2017年全省饲养意蜂、中蜂分别为134.5万箱、29.3万箱,比计划实施前分别增加22%和179%,存栏蜜蜂60箱以上的养蜂场(户)规模比重达83%,全省蜂业产值超20亿元。连续20多年,全省蜜蜂饲养量、蜂产品产量、产值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在中国养蜂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存栏万箱以上中蜂县达12个,饲养中蜂19.32万箱,占中蜂总量的66%。全省现有种蜂场16家,其中省级遗传资源保种场3家,每年向省外提供“浙江浆蜂”、“浙农大1号”等种蜂上万只。丽水市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国蜜蜂之乡”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誉的地级市。

1.2 产业地位 全省饲养的蜜蜂主要集中在江山、兰溪、慈溪、桐庐、宁海等地,仅江山蜜蜂饲养的蜂群数占全省蜂群总数的1/4,养蜂数量和蜂业规模连续22年居全国各县(市)之冠。桐庐县的蜂产品加工优势明显,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被中国养蜂学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蜂产品之乡”,授予“国家级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慈溪市蜂机具制造独占鳌头,全市塑料蜂机具产量约占全国的2/3,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蜂机具制造与销售集散地。

1.3 科技含量 浙江省养蜂整体水平较高,在技术创新、蜂种选育、蜂机具研制、蜂产品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到2013年4月,浙江省境内的单位和个人共拥有蜂业相关专利403项,居各省之首。目前,浙江省培育出以高产王浆著称的国家级“浙江浆蜂”地方品种和“浙农大1号”意蜂新品系各1个,拥有16家省二级以上种蜂场,其中一级种蜂场9家、二级种蜂场7家。

1.4 经济效益 在建德、兰溪、婺城等重点县(区)培育和改造提升专业化授粉蜂场20多个,授粉蜂群2500余箱,通过租售授粉蜂群,增加授粉效益达62.5~87.5万元,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130个,制定蜜蜂授粉地方标准4个,农作物蜜蜂授粉面积达100万亩,授粉基地果蔬亩均增收10%~20%,经济效益明显。

1.5 社会效益 在丽水、衢州以及金华等山区丘陵地区,积极推广“十箱万元”中蜂精准扶贫新模式。即采取“统一蜂种、统一蜂具、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户均饲养中蜂10群,年实现收入10000元,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由“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实现了低收入农户可持续增收。开化县在低收入农户中开展“种植百株蜜源林,生态修复彩化园以及户养十桶蜂,年产百斤蜜,增收万元钱”活动,推动革命老区群众增收脱贫。

2 存在问题

2.1 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 蜂场规模小、基础差、养蜂条件恶劣。统计表明,全省年饲养120箱以下的养蜂场(户)比例高达80%,小规模生产制约了标准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制约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2 生产饲养方式落后 当前的养蜂生产基本依靠手工或半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很低,基本沿袭上世纪90年代的活框饲养传统方式,在饲养操作、生产机具研发等方面发展尤为缓慢,从而导致养蜂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经济效益低,直接影响着养蜂积极性。

2.3 蜂农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 蜜蜂饲养与蜜源植物供给的脱节,使转地放蜂、“追花夺蜜”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障。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造成蜜蜂大量死亡,给养蜂业造成大量死亡。

2.4 产业化、组织化以及合作化水平不高 养蜂行业组织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养蜂队伍老化严重,后续无人。统计表明,我省养蜂人员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上养蜂人员常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追花逐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年轻人不愿意接班,养蜂队伍青黄不接。

2.5 蜂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升 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安全和检测检验体系不完善,蜂产品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企业还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再加上监管力量薄弱等,蜂产品生产安全、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3 对策建议

随着蜂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如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方式落后、蜂农文化水平不高,老龄化严重以及产品滞销等,这些短板制约了我省蜜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要尽快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全省蜜蜂产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3.1 以政策扶持为导向,全力推动蜂业振兴 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农机化补贴、风险救助以及特色保险等组合资金,扩大政策扶持范围和力度。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落实土地、税收等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农业、财政等主管部门对蜂业项目的扶持,推进蜂业规模化、设施化和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中蜂饲养、蜜蜂授粉补贴和特色保险等政策,健全养蜂风险救助基金。探索并落实新型蜂业设施列入农机补贴政策,拓展蜜蜂授粉示范基地生态补偿、蜂产品追溯平台建设和区域性蜂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等政策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蜂业振兴环境。

3.2 以标准化建设为平台,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建设为平台,实施标准化蜜蜂饲养技术为基础,采用大转地放蜂,在省外拓展并建立一批优质放蜂基地和越冬春繁基地,稳步推进适度规模养蜂。积极推行定地结合小转地养蜂,鼓励衢州、丽水、金华等山区扩大中蜂养殖,户均中蜂饲养量扩大到10~30箱,加快成熟蜜和优质蜂蜜生产。加强养蜂规范化管理,推广蜜蜂“多箱多王”的强群饲养技术。建立蜜蜂疾病预警系统,切实加强蜂螨、白垩病、中囊病等病害的防控,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以标准化规模生产推动设施化装备水平的提升,努力实现养蜂业的机械化、设施化和自动化、智能化。加快养蜂专用车的攻关研发和引进改良,达到养蜂专用车的“便利、实用、高效、安全”目标。加快规模蜂场电动摇蜜机、王浆生产设备等先进养蜂专用平台的配置,积极研发和大力推广蜂产品冷藏贮存、生活照明、信息通讯等生产、生活和生态“一体型”设施设备,提高蜂场的自我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养蜂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3.3 以百万亩蜜蜂授粉为载体,大力推广蜜蜂授粉 以“两区”建设为平台,以“百万亩蜜蜂授粉”建设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新型蜜蜂授粉服务主体,提升一批专业化授粉蜂场,在建德、平湖、兰溪、江山、温岭、慈溪、长兴等地建设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在种植园区和温室大棚普及推广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和农技牧艺融合模式,争取在油菜、草莓、西瓜、柑橘、枇杷等作物的规模养殖基地实现全覆盖。鼓励建设一批专业化授粉蜂场,培育一批企业主导型的蜜蜂授粉服务主体,推动蜜蜂授粉跨区作业,创建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3.4 以创新转化为抓手,借力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现有科研力量,巩固提升“浙江浆蜂”的高产王浆生产性能优势,改造传统中蜂育种场和创新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提高浙江浆蜂的年供种能力,拓展供种领域。加快启动专门授粉蜂种的培育和科技研发计划,争取取得阶段性突破。依托浙江大学、湖州蜜蜂研究所、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金华综合试验站等单位,成立蜜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科研、养殖、加工、销售、流通各个环节的产业开发与利用体系,集成蜜蜂选育、繁育、饲养、疫病科学防控、蜂机具开发、质量溯源先进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养蜂业整体科技水平。面向山区、面向有志青年等,通过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生、养蜂师傅传授等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年轻有知识的养蜂传人,培育新型养蜂创业人、带头人;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信息网络等,宣传蜂业前景、蜂农典型和科技成果,吸引更多有志向、有知识的年轻人投身养蜂业;通过发挥各级蜂业协会作用,推广蜂业新技术、新装备,强化蜂信息服务,完善蜂农的人身意外保险制度,提升蜂农生活质量。

3.5 以宣传推广为载体,助力推进产业融合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媒体,多途径宣传蜜蜂与人类健康等科普知识,营造良好的蜂业文化氛围。加快培育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新型蜂业合作主体,与蜂农结成稳定产销关系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推进“互联网+养蜂业”模式发展,着力打造蜂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智能追溯监管体系,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展产品交易新型流通业态。创办蜜蜂博物馆、蜂疗馆,建设生态蜂业休闲观光基地、度假村,举办蜜蜂文化节、世界蜜蜂日、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促进蜂业经营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健康”转变,实现养蜂业与旅游文化、养生文化互动发展,鼓励企业建立蜂产品保健休闲文化中心,推广蜜蜂文化、养生文化。

猜你喜欢
养蜂业蜂业蜂场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中小蜂场近距离搬迁试验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